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绽放灿烂之花
2011-12-31杨福华
考试周刊 2011年74期
摘 要: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外显和内隐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在2011年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工作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的教育原理和适当的教育模式进行了下列尝试。
一、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修养。
教师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心理健康,可以使自卑怯懦的孩子昂起自信的头,使孤僻多疑的孩子绽开笑脸,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拥有平和的心态……鉴于此,在每次教学中我都努力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例如课堂上,我在与学生对话时,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情绪,每当遇到学生违纪时,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发火,先让学生说说原因,继而问道:“你认为自己这样做,对吗?你这样做影响了谁?个人?还是集体?”或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好好想想,明天再说。”运用这些方法,不仅给当事的学生一个思想缓冲期,而且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等到时机成熟,再找当事人谈话,效果显著。
二、营造课堂“亲情”氛围,让自己成为班集体的一员。
人为心理问题所困,无异于陷入一座“围城”。“开始,学生有点不良表现,受到老师批评,此后老师的工作又没跟上,学生受到冷落,思想开始消沉,表现更加‘不良’,于是遭遇老师更加严厉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训斥以至打骂。此时学生呢,越发‘逆反’,轻则以恶作剧,重则以‘破坏性’行为发泄不满,表示抗争。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从而被视为‘屡教不改’者”。这是老师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老师们教育工作的重点。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课堂上的滋生,我注重进行“亲情”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创设一个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环境。
思想品德课教育本来就是一个轻松而又不乏乐趣的一门学科,现如今的学生思想都偏于成熟,而且处于逆反期,稍有不慎,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甚至会走向歧途。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诱惑也太多,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有些不健康的思想很容易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影响,甚至伤害。在学到《民族关系》一框时,教材提到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努力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有着同一个名字——龙的传人。我继续引导他们:既然我们是一家人,就应该彼此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学生很容易接受了这样的“亲情”教育。
三、自信源于关爱。
“育人为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为此,在工作中,我努力用“师爱”抑制学生不良心理,慢慢地将心灵受伤的学生搀扶到正路上来。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动不动就会说老师不理解自己,家长不关心自己。所以,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我先不忙给予批评和警告,就是为了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通常我是陪伴学生“走”一程,相处之中指出发展下去的危险“前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不妥,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分析其中利弊,自省、自悟。
(一)以赞代贬
一次,刚响过上课铃,我走上讲台,刚转身准备写今天上课的主题,一转身才发现上节课留下的板书还在黑板上,值日生也忘了这件事,而这样又得浪费大家几分钟时间,于是趁着这个空隙,有个别同学开始“唧唧喳喳”,声音还不小。实际上,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没做好就已经很让人不舒服了,现在还有心情讲话,真想给他们一个难堪。但是课堂是大家的,不能再虚度光阴了,时间就是生命。
(二)小题大做
注意寻找“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一要降低“标杆”,二要手持显微镜。学生李某学习成绩差,平时作业拖拉,但他上课时纪律性还好,平时也挺老实,可能是因为其他一些原因致使每次作业都不能及时完成。一次两次过后,我找他来谈心,顺便了解情况,知道真实情况后,在学习上就放低了对他的要求,哪怕只有一次做对了题,也及时给予鼓励。期中考试过后,我发现他的成绩有了一个名次的进步,就在班里当众表扬了他,并第一个给他发了学习进步奖。
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充分发挥这种优势,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有了诸多的成功体验。这些成功,又帮助我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真是一举两得。
四、将学生心理负担降到最低。
很显然,民主型的教师比较顺应学生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我积极营造一种民主氛围,让学生释放“能量”。这“能量”,不管是建议还是意见,是牢骚还是委屈,不断地宣泄,对于化解矛盾、保持心态平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是否融合。因此,我们应和谐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五、感受自我教育。
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获得‘更美’的效果,没有一条规律不可被破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对传统的工作方法进行改革,舍弃不合乎时代特点的观念、做法。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如果自己主观上认准了的事,难度再大,也会想方设法去完成。根据这种心理,我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让他们的位置有所改变,即从“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变换一个角度,变换一个位置,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教育自己和别人,从而依照正确的思想,从主观上改造自己,心悦诚服地约束自己,这就是“自我教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树立民主意识,努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好调控、引导、服务的作用,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我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课堂,道路仍然漫长,我会坚持,继续寻找突破,做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吴铎编.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