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群体竞赛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2011-12-31龚浩

考试周刊 2011年74期

  摘 要: 随着全民健康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健康第一”已成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目标。而传统的组织观念、竞赛体制和管理措施制约了校园体育活动的发展。本文从高校群体工作的组织结构、竞赛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高校体育竞赛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 群体竞赛 组织结构 竞赛运作模式
  
  1.前言
  群体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推动全校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的主要工作途径。随着全民健康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健康第一”已成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目标。而以传统的竞技体育为主的学校体育竞赛模式已无法适应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尽管传统的竞赛模式曾在高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体育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组织观念、竞赛体制和管理措施制约了校园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校园体育竞赛应转变观念,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以便更好地为“健康第一”的目标服务。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湖北省部分高校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内群体竞赛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查。主要对象包括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学院、中南民族大学等8所高校。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问高校体育专家,了解近几年高校校内群体活动的开展的现状,并对近2年湖北省部分高校群体竞赛进行调查,努力探索高校校内群体竞赛的新模式。
  3.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近2年湖北省高校的项目开展情况、比赛组织单位与社会参与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3.1各项目开展情况统计
  对近2年来8所高校的群体竞赛活动进行调查,各项目举行的情况见表1:
  表1 近2年各项目开展情况统计表
  从表1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除田径运动会是各高校每年必须举行的比赛外,以3大球为主要项目的群体竞赛占52.6%,其次为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等。另外,还有部分高校举行了棋类和休闲拓展类体育项目,如:自行车、三足跑等。由此可见,传统对抗竞技类项目依然是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而以健身、欣赏为主的项目也逐步为学生所喜爱,休闲拓展类项目成为大学新兴的体育项目,如湖北经济学院举办的以拓展项目为主的体育周活动吸引了全校95%的学生参与。
  在对大学生参与竞赛意愿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80%以上的学生渴望参加竞赛,但由于运动水平、竞赛组织等原因造成只有30%左右的学生真正参与到比赛之中,这说明传统项目虽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竞技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部分喜爱运动的学生的参与,因此如何让喜爱运动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竞赛活动中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3.2竞赛组织的调查
  校内群体竞赛组织单位调查见表2。
  表2 运动竞赛组织单位统计表
  由表2可以看出,学校各级单位都在积极组织校内体育竞赛活动,除由学校体委、团委和体育课部主办的田径运动会、单项竞赛外,80%的比赛由各院系和学生体育协会主办,其中10%的竞赛由学生自发组织。由此可见,校内群体竞赛活动开展的主要依靠各院系和学生体育协会。因此,协调各院系、体育协会的比赛组织将成为学校群体活动开展的重点。在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明确的校内群体竞赛模式,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造成部分时间段举办赛事冲突的现象。
  3.3社会参与程度调查
  随着体育社会化的发展,体育竞赛不仅成为人们锻炼身体、宣泄情感的方式,还逐渐成为社会交流的平台,通过办竞赛达到交流和合作的目的是非竞技体育开展的新方向。对于高校集中,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地区,积极吸引社会参与也是扩大学校影响、加强学生社会交流的有效手段。目前,这个新方向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对各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只有3%学校正在尝试与社会合作办校内赛事。但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这类合作赛事开展较为普遍。如浙江大学与企业合办羽毛球比赛,学校和企业共同组队参加比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4校园体育文化的调查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校园体育竞赛开展期间,通过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知识讲座等形式的活动,对于贯彻全民健康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在对参与竞赛活动学生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70%的学生希望对所参加项目有更深的了解,包括规则、文化等。真正了解所参加项目的只占10%。尽管在体育课上能学到相关的知识,但无法满足大部分热爱运动的学生的要求。因此,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将成为学校校园体育竞赛模式的组成部分。
  4.校内体育竞赛模式的新思路
  4.1明确校内群体竞赛模式的指导思想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全局性和指导性的纲要,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仍能长期乃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并依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体质的根本性提高,就必须将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
  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从而使对健康的评价不仅基于医学生物学范畴,而扩大到心理和社会学领域”。可见,健康的内涵包括身体、情绪、智力、精神、社交等方面,新的健康定义赋予了学校体育新的功能和新的使命,“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和全面落实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第一”的实质,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全年以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传统观念。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4.2校内竞赛内容的改革
  高校校园体育竞赛应成为全体学生投身参与体育锻炼的舞台,是充分发挥学生自我体育爱好展示体育才能的无限空间。因此在竞赛内容的设置上,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竞技类项目,要努力开展能促使大部分学生参与,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和培养终身体育观念的运动项目,应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层次参与到群体竞赛中来。
  现阶段各高校中所开展的竞赛项目竞技性较强,使大部分运动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参加竞赛。因此,应增加形式简单、参与性强的项目,如自行车、拔河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因此,应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打破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的局限,有选择地安排一些适宜于大学生的部分竞技项目和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强的大众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使群体竞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4.3竞赛管理模式的构建
  在调查访问中我们了解到,学校群体活动开展频繁。各院系、协会之间的比赛常常出现抢占场地的情况,各个比赛组织者之间缺乏协调。竞赛管理模式是将各级竞赛统一管理的程序,有助于理顺组织者的关系,对各项竞赛的准备、控制和竞赛任务的完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就学校而言,比赛的主要组织为校体委、团委、体育教学部、各院系和体育协会。据此,我提出以下管理模式,形成群体竞赛校办、院办、民办的三级管理网络。见图1:
  
  
  图1
  体委办公室作为全校群体竞赛活动的职能部门,对全校群体活动进行统一协调、监督和管理,运行模式见图2:
  
  图2
  下面进一步对以上管理和运行模式加以说明:全校的体育群体竞赛的组织单位主要包括团委、院系体育机构、体育教学部和工会。每个组织单位相对独立,但又彼此联系。由于体育教学部作为学校体育开展的主要部门,应在竞赛开展上起到重要作用,不仅承担着大型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更要对各个体育组织机构进行专业培训与赛事的协调。为了避免比赛某时间段过于集中或场地冲突的现象,体育教学部应加强与各组织机构的联系,各组织单位应及时将比赛的组织方案交于体育部,以便统一协调安排。通过体育部的统一管理达到全校群体活动的正常进行。
  4.3竞赛运作模式的创新
  受传统比赛的组织模式影响,几十年来高校的群体竞赛运作模式单一,大多是通过上级部门下发竞赛通知,各院系队伍按规程参赛。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元素融入体育竞赛之中,体育竞赛的意义早已超出竞赛本身,更多地表现为提供一个能展现自我、互相交流的平台。对于高校而言,体育社会化的概念已逐步对其产生影响。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企业体育的联姻为校内群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企业共办体育不仅有利于增加学生了解社会的机会,对于合理利用体育场馆、解决比赛的经费等问题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能一定程度上扩大学校影响。
  除了在组织形式上创新外,力求在竞赛赛制上有所突破。一般高校比赛通常采用锦标赛的赛制,比赛在几周内便结束。2006年湖北经济学院对个别有影响力的比赛如足球、篮球采用联赛单循环制,每周末举行一轮,比赛持续时间为一年。每学期举办裁判员培训班,部分比赛裁判由培训合格的学生担任。实践证明,周末联赛制活跃了校园周末的体育氛围,每周固定的比赛也对培养学生锻炼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高校体育群体竞赛而言,培养体育习惯比竞赛本身更为重要。因此,体育竞赛运作模式的创新将成为影响高校群体竞赛开展的关键因素。
  4.4体育文化的传播
  当前的社会体育竞赛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的享受和娱乐性。然而,对于学校体育而言,更应该突破竞技项目的局限,将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传播体育文化,逐步形成具有大学生自身特色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内容新体系。例如,举办体育节或体育周,开展以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主的运动竞赛,并在活动期间举办体育和健康知识讲座、体育摄影展等文化活动,此类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参与率,还能增加他们对体育文化的了解。
  5.结论
  学校群体竞赛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部分,对湖北省高校体育的调查显示,当前高校体育活动受传统体育竞赛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竞赛项目单一、竞技性强、缺乏统一的管理及赛制缺乏创新等特征,从而导致大学生对竞赛的参与率不高、比赛冲突等。
  高校群体竞赛应以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目标。努力将传统竞技和大众化体育项目相结合、构建合理的管理模式、突破高校传统竞赛模式,并传播体育文化,以群体竞赛为平台,充分展示大学生的运动风采,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周红萍,魏家俊.初探重组高校运动竞赛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2]张淑民,米力云.试论学校体育竞赛现状及改革的构想[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3]何康.对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模式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陈文杰.探讨普通高校学生校内群体竞赛的组织与实施[J].体育科学研究,2005.6.
  [5]曾奇峰,吴步阳,谭小勇.构建新时期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模式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