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四要点
2011-12-31薛岭
考试周刊 2011年74期
摘 要: 作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抓住“四要点”,即激发兴趣、质疑问难、求异多变、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四要点
创造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求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这是引导学生走向创新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我抓住“四要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做法简述如下,以求教于专家同行。
要点之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这些名人大家都在告诉我们一个理念: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有创新的欲望,才会不断克服困难形成创新思维。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并产生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感体验的深化,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所以,每一个生动事例,每一句风趣幽默的表述,每一个恰当巧妙的比喻,每一段充满激情的讲解……都要能够激发学生的细致观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广阔想象,使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保证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架长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8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在教学时,我让同学们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大胆发表见解。各组同学各抒己见,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此时我适时地加以点拨,问题便迎刃而解。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胆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体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又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
要点之二:质疑问难
进入初中阶段后,课程大量增加,对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尤其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随着年级的提高,数学知识涉及的面越来越广,难度也逐渐加大。学生有困难或不懂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对不懂的问题积极进行探究,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一是要让学生多讨论。实践证明,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也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因此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思。小组讨论是发展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好形式。二是要让学生多“质疑问难”。“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要“学会问”。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留有余地,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要点之三:求异多变
求异思维是发散思维的集中体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诱发学生借助求异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常处在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之中,可以活跃求异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我们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促使学生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我们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求异多变:(1)一点多问。即选择典型例题,突出某个知识点的重要性,把题设或结论通过引申、拓展或把问题分解细化,设计一些题组,让学生逐级深化,巩固知识点,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2)一题多变。在数学教学中,或改变题设,或改变结论,或互调某个题设与结论,对一些典型例题进行改造、对比、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及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3)一题多解。通过典型例题的不同解法,引出相关的多个知识点和解题方案,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思维的独创性。(4)一图多变。把运动变化引入题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把某图形稍加改动,进行辨析、类比、综合,寻找共性,以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点四:关爱学生
教好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宗旨,也是我们施教的灵魂。初中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普遍现象,有些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在学习上有困难。教师不能将这一部分学生视为“差生”,更不能有任何歧视或轻慢的言行,要从心灵深处关爱他们。我们要确立一个观念:转化一个学习困难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我们要主动了解他们的想法,乐于与他们交往,使他们对我们产生亲近感。课堂上,要从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出发,积极创造条件,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有时,他们的思维会更新颖,我们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的一些特长和灵感得以充分发挥,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面向全体施教的目的。
抓住“四要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只是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感悟,存在着不足与缺陷,我会不断探索总结,以求得教学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