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矫正应是心灵的矫正
2011-12-31樊小园
考试周刊 2011年74期
钱理群教授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作文教学从来没有和人格教育分开过(这里所说的人格是指道德品质)。在完善学生作文的同时,也必定在完善学生的心灵。然而,我遗憾地看到,美好人格正在学生的作文中遗失。
一、作文:人格缺失症面面观
1.虚假症。中国学生作文“造假”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指向考试为最终目的的作文教学,抄袭、编造在许多师生中并未被视作可耻的行为,甚至还有人把它作为技巧在研究。我三次参加市高年级作文阅卷工作,每次都会看到一堆漏洞百出的虚假作文,一些老师还给予不错的分数,令我感到无语。
除抄袭编造外,套话连篇也是学生作文失真的一大表现。学生汪超的文章以描写自己的错误为主,每次结尾都少不了这句话:“这次是我错了,对不起总为我操心的妈妈和老师,以后,我不会再这样了。”但他写归写,错误照犯,可见,此话是他犯错后的套话。在学生作文中,一些“公共语言”使用频率很高,甚至还有学生一本正经地说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大话、空话,谈着自己也搞不懂的大道理,用他人的思想和认识取代自己的认识和思想,人云亦云。
2.偏激症。李旭写的《读24期“班级作文周报”有感》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盯着别人的错误,难道我们六(2)班就没有发生过一件好人好事,没有好的现象值得你记下来吗?对于班级中的“坏人坏事”确实应该披露,但好人好事我们也应大力宣扬……
如李旭所言,学生喜欢揭露阴暗面,擅长谴责、批判,容易忽视善、美之事。“班级作文周报”上出现最多的题目是《可恶的某某某》《讨厌的某某某》《可恨的某某某》……如果老师有事外出,当天60%的“每日简评”是写老师不在,班内同学纪律如何如何差。“惩恶”固然值得褒奖,但“扬善”也应得到重视,孩子的眼睛要留意到真善美之事。
3.宽己症。张恒和周滢是一对同桌冤家,鸡毛蒜皮的事都能引发一场争吵,但两人在描写争论时笔调明显有出入。在周滢的眼里,每次争执都是张恒错在先:
张恒拿了自己的本子后就把剩下的往后传,把我的也传了下去。这不明摆着耍我嘛。我问他:“你干什么?”“怎么了,我又怎么啦?有本事来啊,王八蛋!”张恒破口大骂。
在张恒眼里,周滢则是个无理取闹的人:
传本子时,我不小心把周滢的本子给传了下去,她就像母老虎,用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吼道:“你干什么?”这次,我没让她,跟她吵了起来。
学生对他人的不良行为总能不留情面、添油加醋地指出来,对自己的过失却常抱以宽容的态度,采用轻描淡写、忽略不计的写法。
4.攻击症。有些学生口无遮拦,说话只图一时痛快,没有考虑他人感受,在作文中,往往以嘲弄他人为快事。顾莉莉在《恐怖的男声》中写道:
他唱歌像狗叫,我奉劝他以后别再唱了,否则被人家误当疯狗打,可就不好玩了。
徐珣在《古怪的她》中说:
她是我们班的“怪人”,一张黑黝黝的脸,整天穿着件脏兮兮的白衣服,显得人更邋遢。不知是没衣服穿呢,还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习惯用嘲弄的语气“调侃”同学的人,往往都是心高气傲的学生,他们的说话方式必定阻碍与他人友好交往。这种“不客气”的语言,易引起学生间相互攻击的现象产生,破坏同学间的友情。
5.短视症。新英语老师一上任就对学生严加管教。对拖拉作业者除了批评,还要联系家长。而这群学生上学期的英语是代课老师教的,课堂纪律一塌糊涂不说,每次作业都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不完成,自由散漫惯的他们对新老师非常不满,于是,《魔鬼老师》《刀子嘴,石头心》《恐怖的英语课》等控诉英语老师的文章相继出台。
学生在文中一味地指责老师,却没有探究老师行为的背后是什么?学生作文时只考虑自己的感受,缺少思考,缺少探究、追问,使得他们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写作贵在真实。学生学写作最重要的一点是勇敢地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说真话,写真话的环境,要珍视学生写作中的真实,哪怕是不正确的真话。一个稚气的、稚嫩的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出问题是正常的。教师真正该做的是对这份“真实”进行点拨、引导,让它更具说服力,更具阳光性。
二、作文:人格缺失的修补术
1.发表——让“编造”无处遁形。一次给周报选稿,作文平平的刘克涛写的《那一次,我流泪了》引起我的怀疑。文字风格与他以往的文章极不一致,内容更令人起疑。尽管心里确定文章八成是抄袭的,我还是慎重地在此文下面写上:文章如果真实就录用。他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端,委托同学录入电脑。周报一发到学生手里,眼尖的学生马上对此文发出质疑。周一的讲评课上,我还未开讲,承受不了同学质疑声的刘克涛已经举手承认文章是抄袭的。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假的东西总是经不起推敲的。学生编造、抄袭的文章一经“班级作文周报”发表,很快就会原形毕露。只要教师搭建了发表的平台,学生就不会胡编乱造。作文要发表,同学们会看到,家长们会看到,读者既是接受者,又是评价者和监督者。
2.扬善——让“批评”更具艺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不善于发现世上那么多美好和高尚,他们热衷于写“坏人坏事”。对于此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敢于大胆批评,其次要告诉学生:表扬亦是批评。当你赞美某人热爱学习时,就是在批评学习不认真的同学;当你赞扬遵守纪律的同学时,就是在指责违反纪律的同学;当你在称赞团结友爱时,就是在谴责破坏和谐的人……教师还可给学生讲讲“破窗户理论”,让学生知道,当批评、指责收效甚微时,可以尝试换一种角度来表达。
周一,总有几个学生不穿校服,使班级扣分,说了多次也没用。一次,佳庆为了不使班级扣分,秋天穿了夏季校服(他是转学生,还没买秋季校服)。我写了篇《佳庆带来的感动》发在班级作文周报上。从此,“校服问题”得到了解决。小黄是班里出了名的“破坏者”,每周都有学生写文章批评他,但他不知收敛,反而变本加厉。班长出奇招,天天写他的优点,在优点的约束下,小黄竟一天比一天好了。这两件事,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爱”有时比火辣辣的批评来得更有力量。
3.自省——让“私心”烟消云散。引导学生关注笔下的自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表达上的私心。还是以前面那对“冤家同桌”为例,讲评时,我出示周滢文中的一段话:
美术课上,张恒没带水彩笔,就动我水彩笔的“坏主意”:“OK,借一下水彩笔嘛!”“不行!”我一口回绝他。上次,他借陈丽娟的,把颜色涂得很浓,十分浪费,我的水彩笔墨很少,受不了他的折磨,谁叫他自己不带好学具的呢!
我问学生,从周滢的文章里我们读到一个满口脏话、心胸狭隘的张恒,你还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滢呢?同学们说:不分青红皂白、自私、小气……周滢先是一愣,继而羞愧地低下了头。她当天在日记中写道:
我常常用高标准来要求他人,对自己却不讲要求,以后写作文我会把自己和别人放在同一标准下评判。
语言犀利,得理不饶人的她在之后的作文里,学会了审视自己,学会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
4.换位——让“刻薄”无地自容。傲慢无礼的学生说话只图痛快,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一旦他有了类似的经历,才会认识到自己的不厚道。
当班里出现“与事实不符,尖酸刻薄”的语言后,我会请受到侮辱的同学说说自己读时的感受,请同学们交流对这类语言的看法。做“换位”游戏,把作者请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说说他的缺点。大家指出的缺点越多,这名学生的脸色就越尴尬。此时,我告诉他,你的这些缺点都是真实存在的,你听了都无法忍受。你想过自己那些过分夸张的尖酸刻薄的话,对同学造成的伤害了吗?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会慎重使用措辞。
5.追问——让“认识”更加阳光。学生看人看事总停留在表面,造成他们的文章埋怨多,谅解少。教会学生思考,看到人物行为背后的情感能有助于纠正学生认识上的不足。
在讲评控诉英语老师“暴行”的文章时,我表扬了学生文笔真实、风趣之后,让学生用三分钟思考老师之所以对他们如此严厉的原因。交流时,学生说了很多:我们英语基础太差了,前任老师休完产假就不愿意教我们了;每天总有七八个人不做英语回作;好言好语对班级里十多名英语后进生不起作用;我们已经升入五年级,再不抓紧恶补就没时间了……我说,你们把这些写出来多好呀。在谅解老师的苦心之后,再向老师提出建议,这样的文章才有说服力。学生听后这样表达,赢得了英语老师态度的转变。
三、作文:人格照耀下的阳光行动
作文是学生真实的心灵语言,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完全投入其中,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作文的优与劣,给出的作文评语才能切中要点。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窠臼中,背离了作文教学完善学生精神人格的教育主旨,这种现状应当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从关注学生人格的视角下,我认为作文教学应呈现以下几点走向。
1.真实。造成学生话语“失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限制了他们的作文自由,他们表达的不是自己内心沸腾的话,而是一天到晚琢磨着老师喜欢听什么,怎样的写法考试才能得到高分。
有个老师让考不及格的学生每个单词订正100遍,一个后进生写道:
老师,对不起,都是我们不好,考得这么差,让您生气了。以后,我们要努力的。
另一个后进生写道:
这个老师真是从地狱跑出来的大恶魔。每个100遍,这要写到猴年马月啊,不把我的手写残了才怪。老师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让她抄这么多的话,她肯定会跳起来。
你一定欣赏后面一段话,因为它鲜活、真实。但老师在批阅时,却说他学习不认真,还不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孩子的“真话意识”就这样被浇灭了。
要建立“真话意识”,教师首先要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尊重儿童的心灵袒露,允许学生说不正确的话。具备了“真话意识”,作文才不再虚假、虚伪,无病呻吟,作文才成为一场心灵的对话与独白。作文才由此从应试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像山间小溪一样自由、活泼、清澈、动人、美好。
2.勇敢。写真话,写“不好听”的真话,是需要勇气的。学生写的“不好听的真话”,会遭到家长的反对。校园开放日,一位家长听了周报讲评课后,婉转地对我说:“老师,让学生写别人的‘坏话’,不大好吧。”家长口中所谓的“坏话”其实是如实地写出别人的缺点。说“不好听的真话”还会遭到被写者的诘难。数学老师动不动就让学生罚抄上百遍的教育方式,让六年级的同学难以接受。一次“暴风雨”后,学生忍不住提起笔来把对老师的不满与希望一股脑儿地写下来。数学老师读后恼羞成怒,把有关学生狠狠地训了一通。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很有主见了,讲评周报时,我重重表扬他们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勇气,并跟他们说了鲁迅用笔斗争的故事,学生们豪情万丈地说:“我写出来就是想让数学老师看了能改变一下教学方法。既然我有胆子写,就不怕发表。再说,我又没有瞎写——敢作敢当。”与前面“英语老师事件”不同的是,前者的严是一个老师该有的教学态度,后者的严是苛刻到变态。学生提笔维护自身权益,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
可是,我不禁要问,这世上有多少孩子能勇敢地进行作文呢?有多少孩子在说着不痛不痒的真话?“写作文”不是“写作业”,写作业,无所谓勇不勇敢;真正的写作文,那是一种勇敢,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的喜怒哀乐。值得注意的是,勇敢并不等于口无遮拦,勇敢是建立在真实、公正的基础上的。
3.坦诚。学生的潜意识里总认为承认错误是羞耻的,低头认错是一种服软、认输的行为。这种心理表现在作文中就是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罪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正视自己的错误,非但不贬低自己,相反会让人更敬重你,这就是胸怀宽广的魅力。
张恒帮同学录入作文要收钱,东窗事发后,同学们纷纷指责他。张恒听了大家的批评,提起笔写了篇《不该做的交易》,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承诺义务为大家打更多的文章,且他说到做到,近期周报上13篇文章有9篇是他录入的。
同学们读了他的文章,看了他的表现,非但没有嘲笑他,反而很敬佩他。这件事过后,学生对作文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坦诚比遮掩来得更高尚。
4.善良。最近读学生的文章,读到了这样一些温馨的句子:
知道要转学后,我对爸爸说,我想把订的《时代学习报》和《全国优秀作文选》送给新同学。这两份杂志全班都订的,新来的同学没有会很不方便。爸爸同意了。——刘祥威
现在我才明白,对于初来乍到、父母离异的她,最需要的不是严厉的要求,而是爱。我总以为来日方长,以后会让她看到我对她真诚的关爱,可谁知还没等我向她展开笑颜,她就离开了我……——陈萱
读这些语言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和挖苦讽刺不同,这样的文字能触动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也会让尖酸刻薄者自惭形秽。善的心灵才能书写善的文字,善的文字必将孕育善的心灵。含有上面两段话的文章发表在班报上后,引起了同学的共鸣。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人格的力量。
5.阳光。“今天真倒霉。”在学生日记中的出镜率非常高。作业多了,学生说“倒霉”;走路摔了一跤,学生说“倒霉”;上课答不出问题被老师批评,学生说“倒霉”;回家晚了,被妈妈埋怨,学生也说是“倒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和学生看问题的视角有关,他们看到的都是对自己不利的方面。
如何才能让文字阳光起来?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找到对自己有利的部分。比如,走路摔跤了,你得到的有利部分是以后走路要小心;上课答不出问题被老师批评,你得到了要专心听讲的教训;回家晚了,被妈妈批评确实不好受,但想到这是妈妈对你的关心,心里就会亮堂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学生的文章就会积极起来,做人也会阳光起来。
目前的作文教学,不少教师忽略了“做人是作文的基础”这一道理,在技法上做过多的文章,力主学生的作文立意高远,并津津乐道于立意高远的方法,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立意高远的根本——做人的高远境界。针对这种重心偏离的现象,作文教学应当将重心复位,把强调作文教学的技法训练转向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根本基础上来。只有基础牢固了,学生会做人了,作文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源泉。立足于做人的作文,才能避免矫揉造作,瞎编硬套。
参考文献:
[1]管建刚.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5.
[2]叶永烈,倪平.叶永烈教你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94.10.
[3]肖复兴.我教儿子写作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