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高中生写作的浅探和实践
2011-12-31孟丽波
考试周刊 2011年74期
摘 要: 本文针对农村学生知识面窄、写作兴趣低下、教师错误引导三大写作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农村生活特色、开展丰富多样的写作活动、广泛阅读等有效措施。
关键词: 农村高中生 作文教学 开放式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放飞思想,翱翔于创新的天空。
一
目前农村高中生的写作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以致在考试时失分较多。经过长时间的分析探索,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村学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素材多来源于不知写了多少遍,注入多少水分的“亲情”故事,习惯于依葫芦画瓢、移花接木,从内容到形式等都是千篇一律。即使写历史典故,所知道的知识也只是皮毛而已。
其次,学生写作兴趣低下。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缺乏写作兴趣,学生的学习潜能无从挖掘,能力有限,平时作文的训练更加低效,写作的次数也大大减少,写作的目的变成了为完成任务而写作,这样就陷入了低水平的恶性循环中。
最后,教师的问题。课堂作文教学往往始于教师的讲授,即“限题”、“限体”甚至“限旨”,止于教师的批改,整个过程局限于讲写作的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全漠视了学生的主体特征。更为可悲的是,由于教师的错误引导,不少学生把写作与生活割裂开来,文章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真情实感,当然也就不能打动人心了。
二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作文教学陷入了一个“教师不愿改作文,学生不想写作文”的怪圈,谈“写”色变,甚至于在考试中作文也是“半截文”。为此,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解除教师限制,彰显学生主体。
写作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一种心灵的倾吐,所以必须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酝酿,强调学生有个性地表达。为此,教师要转变思路,变作文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引导者,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独立感受能力,而且要在实践上有一些开放性的举措。首先,让学生自定体裁、目标,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写作目标,如文体的选择、主旨的深度、表现手法的运用等。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学生往往因为手脚放开,而从不同的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运用不同的技巧表达,把文章写得既有深度又有宽度,五彩纷呈取代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其次,不干涉写作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既可独立构思,又可相互讨论;既可一人写多篇,又可几人分工合作完成一篇。一句话,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其写作过程不是加以干涉,而是用民主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成立合作小组,引导他们大胆准确地表达,鼓励并支持他们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最后,弹性评价。评价学生的作文不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而应进行弹性的评价指导,要“因材施评”,不仅要反映学生的水平,而且要反映学生的进步,对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要适时及时地给予肯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写作动机。
(二)关注农村生活,激发写作欲望。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增强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当前学生作文的共性是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以知识代替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为此,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热点。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对美的发现。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工夫,在写作指导时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陶冶。引导学生做到“三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只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有灵性。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王蒙说:“没有精神上得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带进农村这个广阔的大天地,带进奇妙的大自然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用心灵去与自然、社会“对话”,培养关注自然、社会的意识及能力。
农村天地广阔,在这里我们可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听闻方方面面的事。我们让学生尽可能地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归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思维实际、自由选择畅所欲言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去解读人生、剖析人生,为写作打开思路,搜集和积累更多的素材。由于放宽了形式方面的要求,写的又是自己熟悉的题材,随笔、杂感、日记、周记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就会大增,作文实践的次数也会大增。这样的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与思想状况相联系,使学生有内容可写,也让原先枯燥的作文变得富有情趣。
(三)多种活动开道,为写作保驾护航。
只有平时的“厚积”,方有考场上的“薄发”,为此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首先,为了增加学生的见闻,我创办了“班级广播站”,对报纸新闻的主要内容每日一读,让学生由“两耳不闻窗外事”变成了“国际国内大事了然于胸”。其次,一周举办一次“故事会”,在会上学生可以高谈阔论,谈论各自的见闻,讨论对故事的认识。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不仅能敏锐地捕捉住自己身边有效的信息,而且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除此之外,我还在校内开展时事分析、影视人物评论等活动,在校外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丰富学生的主体感受。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学生已学会主动地观察身边的事物,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分析、判断身边的事物,虽不至于“文思如泉涌”、“胸中有沟壑”,但千人一腔、枯燥无味的局面终是一去不复返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四)扩大阅读范围,获取写作信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写作研究表明:读是写的基础,读可以促写,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然而当我们冷静地反思作文教学长期走不出费时低效的泥潭的原因时,却陡然发现读写早已分家。一方面,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下几乎没有时间读课外书,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把颇具整体美感的作品分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于是学生只能套用别人的开头或结尾做一些拼凑游戏。没有读的积累,哪有写的升华?为了让作文不再是一件搜肠刮肚的苦差事,必须强调读,并让其成为写作的有力基础。那么如何读、读什么呢?
第一,广泛阅读。不管是天文地理、文史经哲,还是小说散文、兵器烹饪,不求深刻理解,只要有印象、有感悟,就可一目十行,也可随手翻翻。目的就是大范围地涉猎,增加见识,于潜移默化之中开阔思路,培养独特的视角,提高写作功力。
第二,开设阅读课。教师可把那些教人知识、给人美感、悦人性情的各类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真正地使生活成为写作内容。
总之,要想提高农村高中生的写作水平,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进行开放式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交流、自由表达,让学生写真事、动真情、说真话,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