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充满情感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1-12-31杨丽群

考试周刊 2011年74期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所采取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的总称,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思维方式。低年级学生思维灵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时极少受原有知识的束缚。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途径,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情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诱发创造的兴趣。
  一、激发认识兴趣,引导探究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执著地去探究。就语文教学来说,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无疑是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实施呢?
  1.创设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从而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情感教学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而创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因为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需求,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情境表演等手段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是,想象得到丰富,文本得以拓展。例:教学苏教版一册语文《家》一课时,我在诗歌的空白处设计这样的一些提问:“联系生活中所看到的,说说蓝天里的白云怎么样?”“假如我们的教室就是清清的小河,你就是一条小鱼儿,你会在可爱的家里干些什么呢?”……目的就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带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发挥自由的联想,去填补这些空白,欣欣然走进诗的意境。其间播放一段与教学情境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表演。音乐的渲染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鲜明丰满,表演时拥有真切的情感体验,入情入境,从而达到与作者、教材情感的共鸣。学完了小诗,我又设计了让学生“学做小诗人”的环节,以“?摇?摇?摇?摇是?摇?摇?摇?摇的家”这样的句式来作诗。看着群星璀璨的夜空、五彩缤纷的花园、绿意盎然的草丛……一幅幅灿烂的画面给了孩子驰骋想象的空间,于是,一句句妙语接连而出:夜空是星星的家;花丛是蝴蝶的家;草丛是蛐蛐的家……并能从有形到无形:衣橱是衣服的家;沙漠是骆驼的家……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性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他们不仅培养了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丰富了阅历,积淀了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2.鼓励质疑,激发探索欲望。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很重要。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产生疑问,才能主动地探求知识,并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传递使学生自信的价值观。鼓励学生,谁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题,就要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使老师张口结舌,不能回答,这最好,说明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想得比老师还要深,老师今天不能回答,可以留待以后解答。这样鼓励,就会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联想情境,拓展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何做到训练思维与发展智慧、培养情感有机结合,是目前小学教学最现实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始终是学校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突破陈规,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能由表及里、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抓住思维的本质,深究事情发生的原因,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狐狸和乌鸦》一课,从表面看,主要是反映狐狸的狡猾,这也是小学生的思维误区所致。好像凡以狐狸为内容的课文最后的结论总以狡猾加之。我认为,教学本课时讨论的重点应放在“乌鸦”这个角色上,透过“失肉”这一表面现象来深究其性格的悲剧之处。乌鸦与狐狸是邻居,对其“为人”品行应了如指掌,但仍上当受骗,足以证明乌鸦爱听奉承话的秉性难改,它的上当受骗是它麻木和愚蠢所致。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理解,狐狸的行骗是外因,而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却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即乌鸦的愚蠢。从中看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狐狸的行骗,而在于乌鸦自己因为爱听奉承话,而受骗上当。
  2.多方思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具有较高的灵活程度,能善于沿着不同角度、选择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认识。教师应自始至终、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不拘泥于狭隘的解题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诱导他们转换角度,多方思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教完了古诗《草》,学生对古诗的大意是否理解,对重点词的意思是否掌握?检查时:我摒弃了传统的问答法,而是变换角色,老师担当妈妈,与孩子进行一段有趣的对话,把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融入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时分别进行如下的对话:
  师(妈妈):孩子,今天学了什么?
  学生:妈妈,今天我们学了一首有趣的古诗《草》,我背给您听听吧!(学生大声背)
  师:背得真好,这首诗我以前我也学过,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吧?
  学生:不对,不对,是白居易写的。
  师:那么多漂亮的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借此了解学生对课文深刻含义的理解程度。)
  学生:因为小草的生命力旺盛啊!
  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啊?我怎么听不懂啊。(巧妙地了解学生对古诗大意的理解。)
  教学中,学生完全融入自己所担当的角色中,由于方法新颖,充满情趣,角色的转变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戏剧效果。
  3.合作探究,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善于多角度看问题;具有发散和一题多解的思维特点和习惯;不满足于现成答案,常常要问“为什么”;能够用新颖或异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时喜欢标新立异。在科学殿堂里,大凡能占有一席之地的,往往都是一些标新立异者。他们往往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对小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尽量引导学生突破定势的约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要尊重他们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如教学《蒲公英》一课时,可以设问:三颗种子,你喜欢哪一颗?为什么?有个学生出人意料地说他喜欢去沙漠和湖泊安家的两颗种子,因为它宁愿死也要试一试。“这两颗种子死得有无价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两种意见: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两颗种子是白白送死,因为太阳公公事先告诫过了,它们是被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湖泊迷惑了;而另一个同学却认为这两颗种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亲自去尝试,以生命的代价告诉别的种子这地方不能生活,虽然失败了,却死得值;这位学生还举出了探险家余纯顺的事例加以说明。这位同学的想法新颖,思维方式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三、充实课外活动,引导创新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文本的约束和教师导向的限制,让心灵得到自由放飞。为此,我们在组织课外活动时要讲究形式的新颖和方法的灵活,让学生在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三中有一个知识点,介绍了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下了课学生还沉浸在这奇妙的科学世界里。于是,我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看看校园里的植物是怎么传播种子的,过了十分钟左右,学生纷纷汇报:我发现太阳花的种子是靠小朋友传播的,因为有的同学在采花籽,准备带回家种。又有同学惊喜地叫起来:“苍耳粘到我身上来了,我也能帮苍耳妈妈传播种子了!”学生像一只只自由的小鸟,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由此可见,老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和灵感,增添创造的意向。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外活动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