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爱心文化精髓的传承与人才培养
2011-12-31王开生
考试周刊 2011年88期
摘 要: 爱心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爱心是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本文从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所学专业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爱心文化精髓紧密结合起来,营造具有浓厚爱心氛围的民政特色爱心校园文化,这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爱心文化 人才培养 育人功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胡锦涛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当前形势下,研究和认清贯彻党中央和胡锦涛讲话精神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以爱心教育为抓手,秉承“爱众亲仁,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从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所学专业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爱心文化精髓紧密结合起来,营造具有浓厚爱心氛围的民政特色爱心校园文化,进而凝练和培育敬业奉献的大学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坚持把爱心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并贯彻始终,建设以校训精神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
爱心是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每一届新生入学,我们都要请专家给新生讲“爱众亲仁,博学笃行”的深刻涵义,讲爱心文化与我校校训精神的内在联系,利用校训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我们还要组织学生撰写校训精神学习心得,使每一位学生都深刻懂得“爱心”是我校校训的本质涵义,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立人之道”;每个公民都有爱心,社会才能和谐;每一位师生都有爱心,校园才能和谐;每一位师生都有爱心,文化管理才能有坚实的人文氛围。各学院还结合专业实际,把入学教育第一课放在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长沙市“阳光救助站”等校外德育实践基地上进行,在为社会献爱心的实际行动中开始入学教育。我们把这种爱心教育贯彻到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建设以校训精神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
2.坚持把爱心教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之中,建立爱心教育课堂教学体系。
“为国分忧,为民解愁”是民政工作的宗旨,爱心是民政和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一所民政类高校承载着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任。因此,爱心教育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把爱心教育作为一项硬指标,渗透到开设的所有课程之中,利用各门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全方位地强化爱心教育。《民政与社会工作》是我们实施爱心教育渗透的重要课程。《民政与社会工作》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占两个学分,共开设38个课时。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中,广大学生将在逐步深入了解民政工作“在乎民生、关乎民心”,“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爱心助人、公义务实”的深刻涵义的过程中,领会爱心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3.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带动形成浓厚的爱心校园文化氛围。
“明德博雅,行言致善”是我院的教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与兄弟院校相比,我院的贫困学生、孤残学生相对较多。教师对学生的爱心,首先表现在物质上、经济上的帮助,表现在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上。从1997年开始,学院把每年九月定为“爱心助学”月,广大教职员工慷慨解囊建立“爱心助学基金”,2011年一年就募集10多万元资金;把每年十一月定为“捐寒衣暖人心”月,广大教职工向学生捐献棉衣、棉裤、毛衣、毛裤、冬鞋。十多年来,已累计为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募集100多万元助学金和2万多件、套寒衣,为许许多多的贫困学生开辟一条“绿色通道”。教师与孤残学生结对帮扶是许多老师的自觉行为,目前学院近300名孤残学生都有专门的联系老师。“学困生”、“心困生”、“就业困难生”等各种需要特别关爱的学生都有老师“一对一”地结对帮扶,在物质、心灵、精神、职业素质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