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
2011-12-31孟献玲
考试周刊 2011年88期
古代有则寓言,一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前,都要到市场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才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知道市场上的螃蟹比墨鱼的价格还高。于是,他第二天去打螃蟹,结果打上来的全是墨鱼,又一无所获,哪知回去后发现墨鱼比螃蟹贵。于是他发誓墨鱼和螃蟹都要,第三天下海他什么也没捕到,这一则故事说明: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很多教师上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可是,当学生的反应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在课前预设范围内时,该怎么办呢?是“避重就轻”还是“迂回而过”呢?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带着自己的思想参与课堂活动的,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其实教学设计也是一种动态的延伸过程,然而教学设计是有始无终的,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预设是备课的开始,而在实现目标的实际操作中,对预设的调整、修正,对课堂新情况的随机应变是备课的继续和延伸。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而且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远比物理空间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的内容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教师选择加工的。实际上,当前学生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传递者”转向“学习促进者”。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设计时,要为课堂生成做足够的设想,为学生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必要的条件。
具体的原则有以下两点:
1.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少设定,多设想,教材与教学大纲一经确定,就相对稳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若教师没有足够的预见性的依据,只是根据教材而设定教学流程,不去分析学情,甚至按照一律化的要求把一个课题包括的几节课都加以设想,则做出的计划往往会变成死的文字。首先因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工作要求随时以学生的脑力劳动为注意的中心,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需要做出创造性的改变和修正,教师始终注视着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观察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情况。一边思考自己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反应能否达到预想的要求,若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调整。因为上课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那样摆到布上进行裁剪。问题的实质在于我们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独立思想的学生,一个真正的好的设计师是应该把这个纸样放在心里。如同教师,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必要,感觉出课的发展逻辑与设计有出路,就应使课的结构服从于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特征。因此应尽可能设想学生在学习中的“可能”,设想学生经验基础的“可能”,设想其可能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偏离教学设计,调整甚至改变教学预设,这并不是不尊重教学设计,而恰恰是对设计的尊重。教学要具有创造性,但是绝不意味着教育过程是一种不可捉摸、不可预见的东西。恰恰相反,只有精细的预见并且研究教学过程的许多事实和规律性的相互依存性,才能使真正教学能手当机立断地改变计划。
2.要抓住时机,有效利用“活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以前的课程观念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新课程则认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课程的资源意识,善于利用超越常规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外突然闪现而又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面对凸显而又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我们不应该任其流失,而要及时抓住,当然对于课堂中动态发生的教育资源必须是有重要价值的,而是不可难以再现的,是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
实例:
在学了用电能表测量电功和电功率的相关知识点后,有这样一道题目:要测一白炽灯的功率,能用哪些方法?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两种方法。
(1)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灯泡的电流,用P=UI计算。
(2)用电能表和秒表,先切断家中除待测灯泡外的所有用电器,查出电能表每千瓦时的转数,记下电能表每千瓦时的转数,记下电能表转几转所用的时间t,利用P=w/t。
这时一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若电能表上面规格模糊不清怎么办?这一问题出乎老师的意料,这位老师抓住时机,顺势让学生分组讨论,很快就有学生找到解决方法。接着老师提出:若是电流表和电压表一面规格也模糊不清,那么怎么办呢?这节课由原来的教师讲解为主的习题课,演变成学生积极讨论的探究性的讨论课,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尊重和珍惜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敢想敢说,而且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是缺乏课程资源,而是缺乏发现课程资源的眼睛。我们要确立长效的课程资源观,在面临某些特殊教育资源突然降临的情况下,教师要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而巧妙地利用,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教师应及时抓取并有效利用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虽然这与本堂课预设的教学与目标的关系不大,但只要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学科课程标准的落实,就应该予以肯定,甚至予以赞许。我们要善于捕捉课堂随机发生的事件,使其成为促进教学的辅助条件。当我们把说话的自由和权力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的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展。当然在学生这些突如其来的表现中,有些可能会促进教学,有些可能会破坏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和调动自己的教育机智,有效地利用“活资源”,因势利导,把这些随机事件开发成有用的教育资源,丰富和促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