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初中历史生活化课堂的策略

2011-12-31吴生标

考试周刊 2011年88期

  摘 要: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生活化教学逐渐被师生所认可。作者结合一线的教改实践,主要从新课导入、教学情境、问题设计、活动开展、作业设计等环节阐述了构建初中历史生活化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生活化课堂 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作为中考科目因为起步较迟,加之分值较低,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不被学校充分重视,所以初中历史教学相对于其他应试学科来说,课改的进度稍迟,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注重知识讲授、理论分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认为只要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的理论与历史事件就能应付考试。这种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要改变这种情形,就必须让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1.新课导入走进生活
  历史教师深知新课导入环节设计得好,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上,达到较优教学效果。如何设计新课导入,确实是比较重要的,如果将这个环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就会让学生受到“场”的吸引力,消除课前的随意、惰性的心态,迅速投入紧张的学习环节,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事半功倍。如学习七年级下《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这一课时,我特地在网上下载了周杰伦的《青花瓷》这首歌,学生一听到平时喜欢的歌曲,立即兴奋起来,不禁跟着唱,有的同学边唱边手舞足蹈。待歌曲播放完,我问学生:了解宋代景德镇瓷业的繁荣辉煌吗?“中国”的英文单词为什么叫“China”?问题一抛出去,学生兴趣更浓,课堂立刻沸腾起来,我看到时机成熟,就引导学生自然轻松愉快地进行本课内容的学习。
  2.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应是主动地接受。历史课本身就是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并且与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不是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提高能力和素质,以适应生活的基础上,全面健康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注重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通过创设具有历史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与历史情境产生内在共鸣,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我身边”,最终从感性到理性,内化文本知识。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课时,挂出《干栏式房屋》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两幅图,摆上水稻和粟的实物,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感受到历史离他们很近,但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培植了水稻和粟,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尊敬、自豪之情由此而生,古老的历史焕发出了青春活力。由于挂图和实物的使用,使原本千篇一律的讲授式课堂一下子“活”起来。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积极展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素材或现实素材,抓住切入点,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并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感受历史,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态度和情感。
  3.问题设计探讨生活
  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以生为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生活阅历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来说,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植入”与教学内容直接联系的生活元素,引导学生思、探、解。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生活化问题的诱导下,进入问题情境,乐此不疲,关注人文、探讨生活、感悟历史,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得以增强。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大危机”与“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