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创生
2011-12-31翁文方
考试周刊 2011年88期
新课改注重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知识,强调“留白”艺术,强调“生成”。生成性教学是一种课堂状态,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它依然强调教师的作用,强调备课的重要性,强调知识目标的实现,但更加注重的是实现知识目标的过程。“生成性”是对学生被动“接受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教师“预设性”的补充和修正。
一、生成在预设中孕育
叶澜教授说:“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的;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进行弹性预设。它不需要教师预计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等,更多的是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可见,对于传统的政治教学来讲,生成式的教学设计似乎要“粗”得多,这为课堂实施的“细”留下了足够的弹性空间,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了余地。
用放风筝来比喻生成教学,线就是课堂“预设”,老师就是放风筝的人。用心预约是为了更好地生成,这样才能让风筝飞得更高。新课改所倡导的“生成性”教学依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依然需要教师的主动计划、检查、评价。
二、创生教材资源
教材是引领教学行为的依托,是一切教学行为和活动的凭借,是生成的母本。我们要习惯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造或二次开发。对规定教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及时关注教学中生成的内容,是生成性教学观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具体体现。
具体如何科学处理政治教材呢?
1.教材内容简约化处理。
现行教材采用的是生活化的叙述方式,难免造成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明显,重点不突出,针对这些知识就需要加以简化处理。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冗为简,让学生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率。有所取舍,淡化浅显易懂非重点的东西,而突出重点和关键的东西。
例如《政治生活》的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1)本质;(2)人民民主的特点——我国公民和国家的新型关系——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政治性权利和自由及履行政治性义务(公民的政治生活)——(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是什么):民主选举(四种选举方式的优缺点)、民主决策(方式)、民主管理(居委会和村委会的性质)、民主监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2)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为什么);(3)公民怎样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教材内容结构化。
教材的每框、每节、每课乃至全书,都有其叙述的线索。教材内容结构化,就是从宏观上掌握知识,理清线索,构建知识体系图表。这样,学生既培养了概括整理能力,又获得了学习、记忆方法。
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如何花钱——消费的意义——树立正确消费观;第二单元劳动、生产经营,如何挣钱——劳动的意义——树立正确就业观;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如何分配——财政的作用;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如何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整本《经济生活》的基本逻辑顺序:从消费、交换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我国从事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即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确立大教材观,重组教材内容,整合课程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和接受程度,重组教材结构和知识呈现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视频、图片、实践活动等方式,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如: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政治试卷的第43题,以是否实行网络实名制这一社会有争论的话题为主题,考查了经济、政治、哲学的最邻近知识点。类似的还有:低碳问题、你是否赞成汽车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问题、手机存在的腐朽文化问题、文理分科问题、绿霸—花季护航软件安装的利弊等问题。
以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为例,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可以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正确消费观等内容进行整合。
以手机存在的腐朽文化问题、文理分科问题、绿霸—花季护航软件安装的利弊、汽车消费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为例,教师可以把《生活与哲学》中的矛盾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进行知识整合。
要准确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教师在平常的课程讲授中就要树立大教材观,整合教学资源,重组教材内容。
三、创生学生资源
1.创生个体知识。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教材知识这个阶段。知识的本质在于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和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授人以鱼的基础上更要授人以渔,授给学生基础的、普遍的、典型的捕鱼方法。让学生从没有方法到学会一些方法,从模仿开始,逐步内化,进一步形成捕鱼技巧技能。再在不断训练捕鱼技能的过程中自觉“悟”出渔识,即,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和学生一起去感悟、理解、交流与分享,最终形成捕鱼方法的规律性认识,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即使遇到自己不曾见过的题型和材料也能从容应对。
如: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政治试卷的第42题,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发展“草根经济”有何意义?它貌似“超纲”,因为小高考的《考试说明》中没有单独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考点,但是,若基本“捕鱼”的渔识你已掌握,该题也能回答出来。
我们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2.创生学生“原始资源”。
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情感等,还包括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挖掘他们的“原始资源”。
充分研究与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需要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真切地感知课外学生的爱好。他们在文学阅读方面,喜欢韩寒、顾漫、郭敬明之类的新生代作家的作品;部分学生喜欢日本的动漫。很多女生都是“哈韩”一族,在穿着方面都在模仿韩国年轻一族,爱看韩剧。针对这种心理和行为表现,在讲《文化生活》时,可以创设类似情境“韩流滚滚涌入中国”,让他们体会表面的时尚背后青年人应当肩负的民族使命,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反对和抵御文化渗透。班上还有一位韩国学生出生在韩国,三年前随父母来中国就读,我在讲授《文化生活》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就请她上台给其他同学讲讲韩国的民族节日和风俗习惯,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有的班上男生酷爱打篮球,课上精神不振,课后打球起劲。所以在讲联系观时,我就设了一个环节,让这几个男同学结合篮球比赛谈谈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从而调动了这个“特殊“群体的积极性。还有的同学爱追一些大片,例如《孔子》,正好可以引用来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实践证明,这种资源的生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更贴近政治学科,感受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生活中体验文化气息。学生的“原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自己的经验和体验是内在的,生动而鲜活的。开发学生的经历和经验资源,有利于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自己的经历与经验发生有效联系,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四、反思与总结
聂幼犁先生曾讲:“我们宁愿为它种上虽然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相当缺点的,但却是生机勃勃的幼苗;而不是埋下在形式上虽然十分完美,但实质上却是‘旧药新汤’的种子。”我们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用改革的眼光来看待课堂教学,争取更大的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