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交际活动走进英语课堂

2011-12-31郭蕾

考试周刊 2011年88期

  摘 要: 随着国际化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语言是交际工具,不应该仅把它当做一种知识来教。在英语学习中言语实践是关键,但是长期以来的考试评价体制没有根本性转变,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教师还是舍弃教学中的言语交际实践活动,最终一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徘徊。本文阐述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及效果,说明了语言环境对言语习得的重要性,提出了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让交际活动走进英语课堂。
  关键词: 传统模式 交际活动 互动式教学
  
  一、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及效果
  传统教学是以“讲台为中心”,采用“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从传统的教学观来看,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基于教学的重点,了解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培养阅读文学和科学论文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写作、造句能力。这里谈论的传统模式主要涉及中学(12—18岁)外语教学阶段,采用语法翻译法来进行教学,其中带读、背诵、答问、默写,讲解新课、翻译练习等都是较常使用的手段,总体说来,这是一种较稳定、容易操作的模式,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长期被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吸收,并强调课后大量的单词、句型记忆、默写、背诵和大量的语法项目练习,这种传统模式不要求教师具备流利的口语程度,但要求教师讲清课文中每一个句子的具体含义和对句型进行详细语法结构分析的能力。
  有一些语言学家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他们认为对语法知识的学习只能起到对构建的句子监测其正确与否的作用,而不能获得流利的语言交际能力;只有语言习得才能获得交际能力。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顺利交际,人类70%以上的信息是从听、说交际活动中获得的,另外30%是从视觉和其他手段获得。因为我国的许多学生未能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听、说交际能力,结果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最终未能使英语成为他们的一种重要的交际语言。而其他非英语国家许多人士(如:瑞士、德国等)都能将英语当成一种重要的工作语言使用,这可能是由于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同。大体上传统的语法、语义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成年学生,可以较快地掌握外语的核心语法,并具备阅读和写作能力,但不能获得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因为在面对面的口语交际过程中,你必须在短时间内对对方的话语做出反应,而无法再去用语法知识对你大脑中构建的句子进行监测。为了改变大多数学生未能具备语言交际能力这一现状,如何改变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这一问题我们值得深思。
  二、语言环境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起关键作用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平克的研究表明,我们在出生时大脑就已经具备了学习语言的条件,带着对物体、空间和数学的某种期望及爱憎等情感准备的空间。应该说每个孩子都是学习语言的天才,除非他具有天生的智力障碍。一个正常孩子一般都能在4岁以前掌握母语的主要词汇和核心语法,并能流利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在大理长期进行白族语言研究的英国人艾磊的孩子们对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个典型的多语背景的家庭:艾磊本人说英语,妻子来自意大利,说意大利语,法语是他们共同的第二语言。这样在日常生活中,艾磊对孩子们说英语,妻子则用意大利语与他们交谈,有时候也说法语。全家人长期居住在白族地区,孩子们在当地学校学习,和附近的白族儿童一起玩耍,又学会汉语和白语。这样一个家庭就像一个小“联合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们自然就学会说多种语言了。成功的语言习得,前提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
  可见,语言环境刺激是成功习得语言的基础。所以,英语教学应借鉴儿童习得母语和一定条件下的第二、第三外语习得的成功经验,创造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的教学模式。其中良好的语言氛围和丰富的环境刺激,应该是英语课堂教学所追求的。
  三、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知识、思维、能力和情感的沟通现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的伙伴关系。受教育者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沟通的伙伴。互动式教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新课标关注的是人的智力、情感、态度、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关注现代社会,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得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多目标的过程。“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交互”发展的过程。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自我学习和潜能的发挥,又强调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和点拨的作用。尤其重视在构建新知过程,教师侧重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地完成新课标对教学过程的要求必须实现多目标育人过程的任务。
  互动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以学生的积极互动、主动发展为中心展开的,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互动学习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也是学习活动的互动者。教师虽然设计了活动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但学习的“答案”却是开放的,是由互动者的自由行为、自主精神与合作态度等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是发散的、多元的。这种开放的氛围能够有效地让交际活动走进英语课堂。
  四、互动式教学的设计
  1.指导思想:满足需要,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滋生动力。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要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又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产生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英语的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尽量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做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信赖感,这样才能达到“信其道”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把教学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应始终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学生真正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还应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在提问、练习、操练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问题,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成绩,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才能持久。
  2.活动环节的设计。
  如何设计互动式活动过程呢?一般有三个环节: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反思。
  提出问题是互动式学习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与创设情境相结合是互动式学习中设计活动环节的首选方式。第一个环节设计成功了,后面的学习就顺利多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在学习“My Family”这一课时,我将各小组分为Jim一家,Linda一家,Tom一家,……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消除了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英语学习的任务。
  探究问题是互动式学习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探究问题与讨论活动相结合,是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环节、提升学习境界的常用方法。
  总结反思是互动式学习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总结反思与开放性活动相结合,是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强化创造性动机的极好方式。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探究过程是开放的,学习思维是创造性的。没有唯一的答案,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地探究问题,不断地总结反思,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获得发展。从课堂上,我发现,总结反思和开放性活动相结合是设计互动式学习活动、强化创造性动机的好方式。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民主气氛中敢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体会。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让学生“参与互动”,用英语交流,能使学生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梅德明.现代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舒白梅,陈佑林.外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英语文摘·心境,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