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英语学困生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1-12-31曾文
考试周刊 2011年88期
摘 要: 对英语学困生的研究历史虽然不长,但英语在国际舞台上的特殊地位和社会的进步让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和现象进行研究,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并对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概括,同时提出了研究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英语学困生 学习困难 学困生研究
国外“学习困难”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柯克(S.Kirk)于1963年提出,那段时间也是国外教育系统在学习困难研究上快速发展的一年。中国受制于当时的国情,六七十年代对学习困难学生(下称“学困生”)进行科学性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恢复高考后,教育受到重视,学困生才慢慢引起教育者的注意。义务教育法颁布后的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学困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英语学困生受关注的时间比其他学科要晚,虽然起步较晚,由于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包括英语作为高考主科、中国加入WTO、四六级、网络时代、全球经济高度融合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英语学困生的研究迅速增多,英语学困生受关注的程度很快便超过了其他学科。我将“英语学困生”、“英语后进生”、“英语差生”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作不定期精确搜索,所得文章分别为222、43和30篇。八九十年代的文章大都沿用“后进生”和“差生”的叫法,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学困生”的使用慢慢增多并逐渐为更多的研究者所乐用。在中国知网所搜到的有关英语学困生的文章中,我阅读了大部分的文章,对学界针对英语学困生的研究有如下体会。
一、研究者对英语学困生的界定和分类
1.称谓不同但渐趋一致
研究者对于英语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表述,“英语成绩不良生”、“英语差生”、“英语后进生”、“英语学习障碍生”、“英语问题学生”及“英语学困生”都有使用,文章中相应于汉语所使用的英语包括有“English underachiever”,“English slow student”,“English weak learner”,“student with English learning difficulties”,“student with low English proficiency”,“problem student in English learning”,“English LDs”等。但总体上汉语偏向于“英语学困生”这一比较清楚到位但又婉转的称谓,它避免了“差”、“不良”、“落后”等相对消极的说法,体现了研究者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2.界定的范围和划分的类型基本相同
韩书华把英语学困生进行了宏观上的划分,分别为智力型学困生、非智力型学困生及外因导致型学困生[1]。事实上研究者研究的对象一般是除了智力型学困生之外的另外两类学生,也就是那些智力和感官正常,但在英语学习中,其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等要素及在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缺陷,或因后天和外界的原因造成英语学习有障碍,达不到课程要求和教材所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经过额外、特殊的帮助或教育才能达到课程要求水平的学生。
对于如何在一个群体中界定英语学困生这一点,王萍萍认为教育界有三种不同的标准:以名次标准来判断、以学科标准来判断、以发展的标准来判断。我按照非智力因素在影响英语学困生学习方面的相关度把英语学困生分为四种类型:学法不当型、动机不强型、信心不足型和意志薄弱型[2]。但具体到每位研究者身上,其把握的标准仍然各有不同。
二、研究者对英语学困生研究的总体情况
1.研究的范围大
对英语学困生的研究,就研究的阶段而言,研究者对中学阶段的英语学困生研究最多,数量接近研究成果的百分之八十,对高职高专英语学困生的研究次之。就研究的内容而言,对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和对策或策略的研究占的比重最大,占百分之六十。就研究的视角而言,主要是针对学习者所进行的研究,既有对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客观因素的研究,又有对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心理障碍、自我效能感、情感因素等主观因素的研究;针对教师教学所进行的研究虽不算多,但所涉猎的范围也不小,专门针对英语学困生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学法指导、分层教学等都是研究者所关注的因素。另外,还有专门针对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等区域性差异的英语学困生的研究。
2.研究中内外因兼顾
对于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和对策的研究,其研究的结果大同小异,基本上兼顾了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内因和外因,陈黛霞《高职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是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比较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一篇。我认为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困难既有诸如兴趣、信心、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词汇量、英语基础、英语基本技能等学生自身的因素,又受教师、社会和家庭等一些不良外因的影响,据此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兴趣、改进教学方法、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家长配合、给学困生更多关爱等转化策略。
刘丽伟在《重点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的调查与研究》中,除了一些常见的导致英语学困生的因素外,还提出了英语教材内容过多过难,教师自身素质的欠缺,英语学习成绩的评价和考试形式的局限性及不合理因素等一些相对被其他研究者探讨得较少的外在因素。为此,在讨论英语学困生的转化中相应地提出了要选择难易程度适中,内容适当的教材;改变评价方法,运用综合评价手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育媒体要加大宣传和指导力度等对策。文章偏重于研究造成学困生的客观因素,初步探讨了社会导向、教育制度、选拔体制等方面在英语学困生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按照作者的观点,学生学习英语困难,无论是一线教师、教育管理人员还是教材编纂专家都负有或多或少的责任。
3.研究的切入面多
对英语学困生的研究,研究者除了关注到一些常规的点和面外,还尝试从很多不同的切入点对此问题进行探讨。黄国芬认为师生之间信息交换和交流所产生的联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呼吁通过转变师生关系促进学困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朱杨琼认为,在现今网络学习的环境中,应利用多媒体作为促进英语学困生重新认知和建构知识的工具,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从而达到促进英语学困生成功转换的目的。
王菲所更是根据班级社会学的归因分析从班级学习环境的改善和班级语言环境的创设这两方面着手提出了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者同时关注了学困生学习所处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突破了英语学困生研究的心理学层面,同时也把对英语学困生的研究推向了更细化的层面。
吕红石认为既然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石,那么词汇学习和词汇教学应为英语教学的重点,他提出要通过融交际性、情感性、多样性与词汇中心教学法于词汇教学中以扩大英语学困生的词汇量,从而达到提高英语学困生英语整体水平最终转化英语学困生的目的。
刘艳则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大学英语学困生进行分析,认为学困生是在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呼吁大学英语课堂成为一个更加灵活、宽容、尊重不同群体、不同立场、不同声音的公正、民主、多元的学习环境,以达到转化英语学困生的目的。
三、研究的趋势
1.研究的方法手段日渐更新
由于对英语学困生研究的起步较晚,据知网所显示的信息,在英语学困生研究的初期甚至直到中期,研究者在这个阶段所发表的关于英语学困生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些感想或经验之谈,因此更多的只是教育者本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从二十一世纪开始,研究者逐渐开始应用一些相关的方法进行研究,晁生荣在其硕士论文《高中英语学习优秀生与困难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比较研究》(2001)中就同时应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面谈采访法和个案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是较早应用客观数据说明问题,更是较早同时应用多种研究方法的研究者之一。其后的研究沿着经验、问卷、访谈、测试的方法不断融合发展,研究更趋客观科学理性。研究的手段更是从初期的均值到百分比等简单的统计方法发展到应用SPSS、t-tests、多元回归分析等复杂的数理统计方法。
2.研究的广度深度逐渐加大
英语学困生研究的初期,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法的培养及教师教法的改进是研究的重点,研究者主要是从教育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层面对英语学困生的问题进行剖析。随后研究所涉猎的范围越来越广,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学管理、教材编纂等因素都纳入了研究者研究的范畴。其后,由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普及,研究者进一步把研究的领域扩展到网络教学,研究如何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提高英语学困生的英语水平。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
尽管对英语学困生的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仍有不足。首先,研究的视野有待进一步地拓宽。英语学困生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的研究大多只涉及教育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范畴,哲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未能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若能把多学科囊括在内综合考究英语学困生问题,则能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其次,对英语学困生的研究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知网有关小学和大学英语学困生的文章寥寥无几,说明小学和大学的英语学困生都未引起英语教育者的足够重视。英语是连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英语基础的缺失必然会波及中学甚至大学,而对大学英语学困生的漠视则等同于放任不少“天之骄子”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留下缺口和遗憾。最后,多媒体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已相当普遍,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英语学困生的英语水平的研究仍在最初始的起步阶段,知网上只有朱杨琼在这一新课题上小试牛刀,但只属于理论探讨,亟待有实证类有可实践性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1]韩书华.高中英语教学中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王萍萍.高中英语学困生类型分析及转化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刘丽伟.重点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的调查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4]黄国芬.师生关系与英语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29):187-189.
[5]朱杨琼.网络学习环境下英语学困生转变的实证研究[J].成功(教育),2011,(05):118-119.
[6]王菲.初中英语学困生若干问题研究——班级社会学视角[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7]吕红石.高中英语学习困难学生词汇学习调查及教学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刘艳.大学英语学困生学习经历的后现代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24-127.
[9]晁生荣.高中英语学习优秀生与困难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10]赵振.国内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研究的文献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82-83.
[11]荆伟.近年来国内学习困难研究的新进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1:128-13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