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放”
2011-12-31纪玉红
考试周刊 2011年88期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索;强调学生参与、操作、实践、交流、探究、经历。教育专家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而在实践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上要求,我认为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放”。
一、放“权”
1.自主权
多年来,教师已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按自己的要求将学生格式化,扼杀学生创造天赋和探索精神。现代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起点,又以学生为归宿,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去领悟知识,学会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充分放“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转变教师“传道解惑”的观念,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中首席,由课堂权威性人物转变为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合作者,以合作者的姿态进入课堂教学,将课堂作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创设使学生能够深入探究、自主讨论、愉快合作的课堂教学情境,热情而及时地捕捉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2.提问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很难思考。课堂提问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它成为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这些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都是教师经过深思,在备课时精心准备的。能否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权力下放一些给学生呢?
肯尼思·H.胡伟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师问生答的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多些。学生提问表明他正在积极思考,是独立思维的主体,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源于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表明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提出问题更多是来自学生的外部。因此,学生提问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教师提问,所以,教师的提问权应下放一些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在互相问题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同时这样多元化的提问,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得以充分挖掘。
3.结论权
改变以往是由教师直接给出问题答案的做法,将一些问题的结论、总结结等权利下放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观察、探索、交流、讨论、归纳、总结,从学生口中得出结论,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要领结论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概括、总结、归纳过程中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二、放时间
1.思考时间
一些老师常常为了赶进度,赶一节课的任务,为了寻求一种“顺利圆满”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时间。问题提出后,或只留一两秒钟去思考,学生还没有思考好,老师就急于重新组织问题;或请个别好生回答,使一般学生对问题思考不足而失去信心。成绩一般的学生思考品味的机会被剥夺了,只能在匆忙中得到现成的答案以应付老师所提的问题,课堂便成为少数尖子生的表演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我们常常埋怨如今的学生不善于思考,没有独特的见解。而智慧的触角、创新的火花不正是在这一节节课、一天天的顺利学习中湮灭的吗?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2.交流时间
课堂教学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新教材内容选用了很多生活化的图片,注重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为学生的交流提供前提。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时间,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展示他们探索研究的成果,体验成功收获的喜悦。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的不只是知识、思维,还有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活跃课堂气氛,建立多向的信息交流网,使得信息共享,智力互补。
总之,放时间给学生必须坚持既要给一般学生有理解的时间,又要给优生提高的时间和给有困难的学生补救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尽可能多得,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课堂教学效益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能得到体现。
三、放思维
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所以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索方案较多的、解法不唯一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不满足一题一个结论,追问:“还有其他的结论吗?”不满足一题一个解法,追问:“还有其他解法吗?”不满足一题一个形式,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对题目的条件、结论所涉及的知识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对条件、结论的临近区域知识进行回顾。允许学生多想,开放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大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努力克服课本、资料中传统的封闭题对学生思维带来的定势,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挖掘他们创新潜能。
当然,以上所说的放,并不是放任学生自由,不管如何放,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改变,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是授业者,就不能当讲不讲。该放则放,该收则收。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教材的同时,将备课的重点放在研究学生的学情上,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真正做到“放得开,收得拢”,使课堂气氛严肃活泼、有张有弛,充满朝气、活力与生机,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充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