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011-12-31邵伟
考试周刊 2011年88期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理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然而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很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与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关。本文谈谈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语文阅读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策略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高技能,而且要拥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人文素养是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却不容乐观,这与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语文课程的人文属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我们可以借助语文教学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我在此谈谈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策略。
一、多选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的核心与灵魂是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自我超越精神,是追求崇高、崇尚真善美的精神。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的操守、责任、道义与良心。人文精神是关怀生命的精神,是向往自由、解放与幸福的精神。人文精神是关怀人、尊重人、关怀社会的精神,进一步是关怀全人类,关怀生态环境的精神……总之,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它的内涵极其丰富。
我国古代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理想的追求,对父母的孝顺,对爱情的忠贞,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责任,等等。这些文学作品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在编写教材时,要尽可能多地选入这些作品。以各种中职语文教材为例: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一种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三顾茅庐》反映的是古人对贤才的敬重和爱惜……多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会形成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共同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二、多选经典散文,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
此处所指的散文是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现代散文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语言优美凝练,富于诗意:①诗意,意味着美感和审美。审美超越了实用、实利、功利的需求,使不满的人生也会流溢着美感。足够量的散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在审美的过程中增强感受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懂得分辨崇高和卑鄙、高雅和粗俗。生活中有了美,人生就有了缤纷的色彩、无穷的趣味,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的本性,优美的散文能满足人的这种本能追求,是对人性的一种关怀。②诗意,意味着幻想。幻想是基于现实又是远离现实的,过于现实就不会有幻想。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不少成年人没有幻想,更可悲的是一些教师也没有幻想,学生在如此功利的环境中成长也就埋葬了他们的幻想。幻想是和创造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试想,一个失去了创造力的民族如何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与发扬,又如何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偏向于就业目的的职业教育更是缺乏这种诗意的幻想,所以我们迫切呼吁通过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散文来激发学生的这种幻想,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其次,散文的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富有理趣。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人生道理。对人生价值的探求也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节选适量人物传记,使学生在领略优秀人物的风采中形成健全人格。
何谓人格?教育界是如此界定的:人格,即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等。人格的形成,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也就是说,有赖于个人的社会实践。
人格并非都是好的,有高低之分,因此需依赖人文教育来发展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的特征表现在很多方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形成充分的自我意识,如:①重视自我,尊重自我的需求和价值取向;②自我认识客观而全面,自爱而不自恋,谦虚而不谦卑,认识自己的价值,明确自己的需要;③富有爱心、责任心、宽容心,等等。人文教育是健全人格形成的主要途径,而语文教育又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形式。我国教育大师夏丏尊认为,阅读有利于一个人的修为,一个人如有志于品性的修炼,那自然要去看名人传记或经典格言等类型的书。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喜欢通过模仿他人的言行来构建自己的人格框架,比如他们对明星的追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名人大多是在人格上有较高修为的优秀人物,他们的人生经历与优秀事迹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四、在阅读教材中加入职业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中职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外,还有必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观,这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如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的认识,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正确的职业观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国家需要为根本。它要求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来自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1]因此,个人的职业发展要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职业发展同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己任。
在阅读教材中加入职业内容,对学生个人的专业成长和未来职业的发展都是益处多多的。我较为欣赏美国作家奥格·曼狄诺编写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书中以“羊皮卷”为线索,讲述了200年来美国各个行业人士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秘密。这本书最主要的意义不是教你如何在职业中获得成功,而是如何在纷繁的物质社会中学会为人处世。太多的人都在忙于提高自己在物质社会中的地位,拼命地去占有一切,殊不知,生命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了一定的原则去生活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实现你的目标,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这也是我们在职业发展中要明白的哲理:不能急功近利,要尊重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总之,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期望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体会与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丰富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这是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人文影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曹明海主编.语文教育观新建构[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4.
[2]陈南生著.中国教育精神[M].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3.
[3]代利利著.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