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放式教学体系构建
2011-12-31韩保清
计算机教育 2011年10期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结合本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建立以应用为目的、以资源为工具、以实践为手段开放教学体系,以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深化变革。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开放;实践;资源
随着个人电脑及周边数码产品的快速普及,高校新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他们热切需要了解有关计算机购买与维护、多媒体处理、网络支付与安全等相关知识;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中小企业单位也希望员工不仅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处理日常事务,还应尽快运用现有数据库系统进行管理和加工业务数据,必要时能参与数据库系统、网站系统的购买或设计、维护过程。
为此,一部分高校都根据CFC2008或CVC2010的指导加大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增设或独立开设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网页设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课。
1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与分析
1.11+X+Y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情况
虽CFC和CVC都提出了新的课程体系,但很多学校还是沿用1门基础+1门编程+1门专业应用课程的体系,下面以我校为例说明。
“1”即大学计算机基础,主要由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组成、多媒体技术、病毒与安全、操作系统、Office 3组件、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应用、网页制作、常用工具等内容组成。内容多,但考试重点是Office 3组件,所以48课时教学中只能对学生感兴趣的其他内容一带而过,重点讲授Office 3组件的基本操作,所选案例主要来源于业务量不大的教学环节如成绩处理、毕业设计等,与社会实际应用结合少,有闭门造车的感觉,而且在第1学期上完后,需等到2~3
年后的毕业实训、毕业设计和答辩环节才可能用到。
“X”即VB或VF,由于48课时只能学会搭建一个静态界面,无法独立完成任何程序,整个学习过程枯燥、难解,以至我校很多专业在修改教学计划时取消了VB。
“Y”即各专业开设的会计电算化、AutoCAD、广联达、PKPM、3D、CorelDraw等,这些课程应用性、实践性很强,需讲授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背景,还需熟练的行业和岗位软件应用技能,但实际教学中,由于对这些课程重视不够,很多专业授课教师不但缺乏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技能,而且一些专业甚至由非专业教师担任,致使教学内容脱离行业应用、随意性大,有相当部份教学仍局限在学习软件操作上,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水平不高,导致部分学生再花钱参加外面的培训[1]。
此外,1→X→Y的次序也削弱了课程之间固有的联系,如VF和财会电算化,一个是开发和管理系统,一个是应用系统,因授课时大部分学生还未使用过诸如用友等的软件,不了解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显得抽象空洞,与现实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多媒体教室+机房的教学环境运行状况
计算机课程教学大都是“教室24课时+机房24课时”的模式,即先由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总体验证演示,然后由学生在机房进行模仿练习。教室上课时,大部分老师会将多个零散操作一次向学生灌输,由于与上机练习间隔时间长,学生很容易忘记,上机时教师还得重新分步讲授,浪费大量课时。
1) 因计算机基础课的开课时间非常集中,机房每学期前12周基本上处于6×8的运行状态,为了减少维护的压力,机房除了上课,不对学生开放,且计算机装上了还原卡,为防止学生上课聊天、玩游戏关闭了Internet,如要传递实验素材只能通过U盘和网上邻居,速度慢、病毒多,影响上课。
比起计算机集中的机房,分散的多媒体教室的维护成本更高,计算机、外部电源、投影仪、幕布、窗帘、甚至控制桌的钥匙,频繁的使用很容易导致任一要素的损坏,而其维修需要更多的费用和时间,仅凭目前一两个管理维修人员很难满足教学需要。
2) 课程的同时开设,使授课教师任务量过重。我校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的教师授课任务大都在4~8个班,每周有3天要连上8个小时。教师重复演示与连续讲授,消耗了大量的激情与体力,很少考虑与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的问题,上机课大都放任学生自由练习,很少检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1.3 “大纲+教材+上课+考试”四统一的教学环节
虽明知目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各专业的技能需求有差异,但因学生多,开设课时间集中,机房和教师资源紧张,无法实行分专业、分层次教学,仍采用相同的大纲、教材、进度和考题。学生在教室上课时被动接受,机房练习时单一模仿,考前稍加复习以应付考试,整个教学环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性。
“以证代考”虽然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但因学校没有明确、统一的证书获取要求,证书考核又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很难大面积执行。且与专业技能证相比,普通计算机证书与就业很少有直接联系,学生自愿报名的不多。学校也组织过一些计算机竞赛,但参与的人很少,对总体计算机水平提高影响不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校的教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
1) 只有学生与教师构成体系,网络的利用低,企业实践少,知识传授渠道单一、封闭;
2) 讲台上1个教师单向灌输,讲台下多个学生被动接受,批量式的教学虽然管理效率高,但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 课程开发不足,专业教师缺乏,教学硬件未有效利用,授课方式与考核方式僵化;
4) 学生懒得学,教师应付教,双方惰性都很强,授课只是低水平重复,教学效果和教师素质很难有提高。
2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既然计算机已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对它的学习就不应局限在课堂,而应从学生、企业的现实需求出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和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2],构建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
2.1课程与师资
1) 课程的分解与重构。
增加学生计算机课程数量,调高选修课总数与总学分,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与专业应用、具体实践相结合,灵活安排课程的开设方式与授课时间,如表1所示,让学生在大学的几年生活中,有事情可做,有东西可学。
2) 师资集中与分组。
要开设上表中的课程,需要大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但目前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太过分散。一部分因学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分流到了图书馆、网络中心、科研中心、招生就业、实训中心等部门;而网页设计相关课程教师也主要集中在广告设计、装饰装修等专业;专业应用软件教师则分布在各系。
要满足上述课程的讲授,需要对全校的教师资源进行集中管理,然后根据课程开设的任务、每个教师所在部门、各自研究方向分组和分配任务,一方面可使老师充分利用所在部门的实践环境,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一方面也使教研室更全面了解教师的缺口,使非专业教师的学习有了方向;而同组的教师还可承担社会上的开发、培训业务等,且在上课时主动培养有设计天分的学生加入开发团队。
2.2学习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 视频课件。
课程多了,就不能再沿用原来的灌输与接收模式,学生必须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学习。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软件操作学习,完全可以通过视频教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边看边练,直到掌握为止。比起传统的教师演示完学生再练习模式,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速度和效果更高[3]。
所以,教师的授课任务重点应转到学生视频课件资源的提供上,通过课外搜集和录制各门课、各个知识点的视频资料,老师的操作技能和录制工具的应用技巧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2) 案例、素材、源代码库。
对专业应用性强的课程,教师要主动走进各企事业单位,积极收集案例和素材,建立丰富的案例库、素材库和源代码库供学生学习使用。
3) 测试题库。
为方便学生的渐进学习和自测,教师还应建立各门课程的分模块题库和综合题库资源,供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进度测验。资源的开发可由各代课教师独立或共同开发,也鼓励学生积极开发和上传自己的视频课件、素材或案例资源,教研室则需充分利本校精品课程网站、机房局域网、教师个人博客等进行资源的分类存储与管理,以提供学生随时下载或反馈。
4) 证书。
很多学生对名目繁多的计算机考证不了解,弄不清有没有用。老师应首先对所授课程涉及到的相关证书有深入了解,最好自己已考取一个或多个证书,并应用于实践中;然后建立证书资源,对各证书的考试内容、适用岗位、含金量、报考地点、费用等进行详细的介绍,给学生一些专业的建议,实现以证促学,帮助学生尽早进行实践。
5) 社会实践。
老师要主动学习形成自己专业优势,积极在社会中兼职,并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地缘优势,为学生建立一个由众多相关企事业单位构成的社会实践资源,随时指导其从实践中学习,并在实践中考核。
2.3硬件资源的购买与维护
学校应和企业合作,为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硬件环境,使授课和练习不再局限于机房有限的资源。
1) 计算机的购买。目前各种课程的灵活开设与将会增加学生对个人电脑的需求,但学生单独购买和维护电脑的成本会很高,为此,学校应出台各种政策为提供支持和帮助,如可和供应商签订长期批量购买的协议,降低购买价格;为学生分期付款购买进行担保。
2) 硬件的维护。①学校可和供应商协商在学校建维修网点,帮助学生解决购买后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②鼓励学生在供应商的店面或维修中打工学习;③多媒体和机房的管理和维护也可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来完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学生实践环境缺乏,并可以缓解教师压力。
2.4教学环节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1) 课堂教学。
学生利用资源自主学习时,教师的任务转为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并给以适时指导,获得学生当前感情、心里和学习状态,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以指导,使他们保持良好心态学习,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针对性教学策略,使得教学具有个性化[4]。
2) 课外练习。
教师可为课程学习中掌握和应用较好的学生建立一个库,为下一批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一对一的课外指导,加快新生学习的同时也巩固老生的技能。
3) 课前进行社会实践。
课程的教学有时可直接利用社会资源来实现,如计算机的组成和性能等知识的学习,完全可让学生在入学时购买电脑前通过网络、老师、朋友的介绍先了解,在购买时听各家销售人员的演示来体会,而无须在教室念书或展示课件,这样学起来目的性和现实性更强。
各专业应用软件、网站设计、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不应先以枯燥的理论、数据或过多的操作切入教学,而应在开课前的寒暑假或周末,鼓励学生到相关单位实习,了解软件的应用情况,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调查客户的需求,从而在教学中把每个理论环节都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实际感受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拉近他们与所学科目的距离,使学生学习起来有一种熟悉感、亲切感[5]。
2.5考试、考证、考验三结合的考核方式
学生参加学校考试外,还应积极参加各种权威IT社会认证考试,如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IC3认证、计算机录入国际专业认证等;还可为考试或考证通过的学生提供在假期实习或打工机会,让企业的薪水或上司的评语来考验。
与目前相对封闭的教学体系相比,开放式教学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 引入了实践。上课的地方不再局限于机房和教室,校内各部门的勤工俭学、企业单位打工实习使学生在实践边用边学。
2) 走出了校园。担任授课任务的教师不再局限于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的几位老师,而是扩大到学校各部门中计算机应用能力较高的教师,他们所累积的经验、素材和案例与社会联系更紧密,提高讲课质量。
3) 引入了资源。知识的获取从单一的课本和教师的口授扩展到网上学习资源和社会实践资源,使教学模式由教师灌输下的模仿学习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 走下了讲台。老师从讲台上一对多的讲授变为台下一对一的指导,加上课外学生间的一对一帮助,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3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需充足的硬件环境和实践环境支撑,因此,我们在教学体系重视强调实践环节,针对学校资金和人员的不足,通过校企合作、师生共建方式建立了开放式教学体系,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