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念在医学类高校VB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31孙秀
计算机教育 2011年10期
摘要:针对医学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及VB课程的特点,提出将建构主义理念融入到VB课程教学中,由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评价;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
“我是学医的,为什么要学习VB?”,这是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止一次听到学生提到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感迷茫困惑时提出的。
毋庸置疑,在信息社会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Visual Basic(VB)程序设计语言无论在国家还是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中都被列入考试的范畴,由此可见教育部对它的重视程度。
由于课程多等原因,在学习VB这样课程时,医学类专业学生感到这些课既非自己专业,又一改自己以往的学习习惯,它需要学习者理性思维、动手实践,因此,医学类学生该课程学习遇到很大阻力。
在多年的教学探索过程中,针对医学专业学生记忆力强、理性思考能力较弱的特点,我们采用取长补短的方式,将建构主义理念融入到VB的课程教学中,从而取得很大成效。
1建构主义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1]。建构主义理念正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如今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性学习、PBL、DIY、任务驱动教学等思想都是具体发挥建构主义理念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2建构主义理念在VB课程中的应用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VB的目的有两点:第一就是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这部分知识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学比较容易实现。第二就是培养其缜密的逻辑思维,这正是医学学生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中,理性内容较多,学生会感到枯燥,教学实现难度较大。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教学中探索,让学生通过VB学习提高其在上述两方的能力。
鉴于以上两个目标,我们主要将建构主义理念中两方面内容融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2.1在实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时,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
每一种程序设计语言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如控件、属性、事件、方法、函数等,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则,才能去应用这种语言。VB也不例外。规则的掌握主要靠记忆,这是医科学生的特长,为了减少记忆的难度和枯燥度,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也就是精心选取与医学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又能充分涉及到知识点的案例,将他们的医学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相融合,既能巩固其专业课程,又能学到新的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在医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他们从主观上能喜欢、爱好并进行探求式学习。
2.2在实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时,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是培养一种态度和一种能力,使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他们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当今的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并迅速老化,任何一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都不可能伴随人的一生,唯一能伴随人终身的是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
在掌握VB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让学生在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中,能独立更新自身需要的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学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适应当今乃至将来高科技带给人类的冲击。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我们要从关注“教什么”转变为关注“怎样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用PPT课件吸引学生的眼光,因为,课件不能反映所有内容,程序设计语言学习要用头脑思考。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由于医学专业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相关知识较少,不了解计算机内部工作模式,特别是对程序设计语言感觉抽象,因此,他们在学习VB过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并站在计算机的角度解决问题,但是,他们熟悉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在课上采用“范畴过渡思考法”。
用VB来解决一个案例,代码如何编写?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让学生“撇开”计算机,而是思考在现实世界,我们会如何解决这个案例?如果我们现实世界的范畴内有了完整正确的解题思路,我们才可能进一步考虑在计算机世界范畴,也就是站在计算机的角度,按照它的规则来演绎现实世界中的解题思路;接下来,我们再结合VB集成开发环境,按照VB特有的语法格式、规则将解题思路流程具体化、细化,编写代码调试实现。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上述整个流程的解题思路是从模糊到清晰、从笼统到具体的过程。它可以让学生自如地在现实世界和计算机世界间实现角色转换。其中,现实世界范畴内的解题思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应该能够获得,这一步的成功能大幅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计算机世界范畴,教师要根据案例适当补充一些计算机基本常识,这些常识是通用的、必需的、持久的、不独立于
图1范畴过渡思路法
任何一门计算机课程,且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规则。学生掌握了这些计算机常识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启发学生将现实世界的解题思路演绎成计算机世界的解题思路。这一步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习惯,由此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持久。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