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探索
2011-12-31谢
计算机教育 2011年10期
摘要:为解决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短缺问题,处理好“企业缺人而高校就业率低”的矛盾,浙江工商大学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中提出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目标。针对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明显成效和积极成果,为地方高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文介绍了这一过程。
关键词:软件工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践基地
服务外包产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ITO),尤其是软件服务外包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这一产业具有智力人才密集、技术承载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已成为当前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因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主要瓶颈。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必须具有“硬技能”(领域知识、外语、服务交付能力)和“软技能”(实践能力、项目管理、国际经验)。而目前计算机类学科的大学生毕业后还需要6~12个月的培训,与企业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差距[1]。
同时,我国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人数较多,然而总就业率,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就业率不是很理想。为了处理好“企业缺人而高校就业率低”的矛盾,同时解决巨大的专业服务外包人才缺口,迫切需要一种创新的、具有针对性的、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必须充分整合、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各自的独特优势作用,充分发挥专业和所在高校的办学优势及特色。
浙江工商大学从2001年开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收软件工程方向的学生,2005年起正式以
软件工程专业在全国招生。针对学校所在的杭州市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缺乏的现状,软件工程专业自成立起,就充分发挥学校和学院的办学优势,立足杭州,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领域知识、专业技能、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中高端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近年来,我们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1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项目开发能力。由于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与企业实际开发所采用的最新技术有一定的“鸿沟”。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而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因此,我们的培养方案以培养服务外包人才为目的,以校企联合培养为主线,提出了“211”的培养模式。
1) 大一、大二阶段。
此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主要是学习数理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语言听说写的问题和编程问题,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利用一、二年级的寒暑假,到软件企业参观或短期培训,以了解软件企业文化和软件开发过程。
2) 大三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的训练来学习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软件系统设计能力。企业不仅提供实训项目,而且选择有丰富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或项目管理人员到学校授课,对学生进行实践性专业课程及最新软件技术的讲授。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发,学习软件工程规范,积累项目经验,提高软件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3) 大四阶段。
此阶段学生到软件企业进行实践,学技术、学管理和学做人。学生被派往各企业进行实践训练,进入项目开发组,实行兼职导师和学生一对多的指导模式,使学生尽早体验实际开发环境,同时了解社会对软件开发人才的要求,大大提高他们的实际开发和项目管理能力。实习结束后,兼职导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进行多方面(工作态度、任务完成程度等)的评估,优秀学生可以优先被该企业聘用,其他学生可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
2课程体系构建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需要建设好核心课程群,以满足广大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基础性需求;同时重点针对优选的服务外包企业伙伴对人才的需求,由企业参与方向性课程体系构建,参与制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内容,并参加相关课程的授课,更好地将企业对人才的技能、素质等要求体现到具体的学生培养环节上[2]。在“211”培养模式指导下,具体的建设方案如下:
1) 注重专业基础课程、加强特色应用领域课程。
根据面向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领域特色选修课程的改革思路,构建核心专业课程群。在夯实软件开发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嵌入式等多个不同服务外包领域分别开设3~5门相关任选课、限选课,使得核心课程组与特定领域课程组的合理组合能适用于不同的软件服务外包领域人才培养。
2) 加强专业外语与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我国离岸软件服务外包业务主要可分为对欧美外包和对日外包。针对以上两类发包方的语言交流需求,充分发挥我校英语和日语的教学优势,实现与语言类优势学院的合作和资源整合共享,联合建设适合服务外包的专业外语课程。同时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课程覆盖面和教学质量。
3) 加强服务外包规范课程建设、重点拓展和提升实践类课程建设。
服务外包对规范有着很强的要求,引入企业讲师进行相关规范课程实训,让学生更早、更好地掌握服务外包规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在保持基础扎实的前提上,拓展和提升面向服务外包的实践类课程。在已建成的校企合作软件外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设软件外包工程最佳实践项目库,构建软件系统支撑开发平台,实现软件外包项目开发全过程的实践教学。针对软件服务外包的特点进行软件工程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实施“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强化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4) 紧密跟踪服务外包领域技术动态,持续更新面向主流技术的专业课程。
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特色,介绍前沿技术及其工业界的应用动态。联合在杭服务外包知名企业,共同研究课程计划。针对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嵌入式等多个特色领域的方向,结合我校相关学科方向的科研,着重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满足服务外包的需求。
3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专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3]。建设一支年龄、学历层次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实现改革目标、推进基地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重要建设内容。
根据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特点,科学配置师资队伍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整合校企多方资源,充实和完善教师队伍,构建灵活的考核制度,形成长效激励机制。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 充分吸纳企业资源,建立适合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根据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在现有师资基础上,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请进来”是指通过教师到企业兼职、挂职、短期培训、合作项目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能力;“走出去”是指通过邀请企业项目经理、一线开发人员来参与教学过程,作为专业教学队伍的有益补充。
在专业师资队伍培养方面,形成基础理论课程教师、工程类课程教师、模拟项目教师、服务外包实训教师的层次化教师队伍结构,适应从理论到实践不同阶段的教学工作。
2) 通过产学研结合,提升教师在软件服务外包领域的业务水平和工程经验。
为了提升教师在服务外包领域的教学水平,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教学团队,我们在产业方面鼓励教师深入软件外包实践,鼓励教师到软件外包企业或相关IT企业进行学习交流,提升教师在服务外包领域的科研与工程实践水平。同时与在杭国内外知名的服务外包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
3)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由于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师队伍构
成复杂,既需要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工程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人才,既有专职人员,又有兼职人员,为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工作的质量,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灵活激励机制,鼓励各层次的教师加入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队伍中来。
首先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岗位绩效工作制度,并根据面向服务外包教育工作的特点在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出合适的制度,对不同课程、不同类型的教师使用相应的考核办法,兼顾效率和公平,同时落实倾斜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到服务外包教育的不同层次分工中。
其次,处理好传统的专业科研教学队伍和服务外包教育队伍之间的关系,解决矛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教师队伍中负责工程课程、模拟项目等主要针对工程项目的教师,采用和传统的研究型、教育研究型教师不同的职称评定方法。
最后,健全教师的管理制度,提出完善的教师资格制度,制定教师资格标准,实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实施公开招聘,并采用末尾淘汰制度,建立完善流动退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坚持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如图1所示。
校内实践基地以最佳实践项目库为中心,通过工程项目案例教学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实践技能;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各个企业多模式的实践基地建设,实现企业按需培养学生。以校外企业的实际需求带动校内基地的运作与建设,以校内基地的案例工程实践缩短学生就业的岗前培训时间。基地的具体建设方案如下。
图1实践基地建设规划
4.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校内实践基地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和必要补充,以学校建设为主,软件外包企业为辅;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首要任务是引入来源于企业,适合学生实践的实际项目。学校建立软件项目支撑开发平台,设计实践项目库的标准和规范,由各参与企业提供经过精简的、符合项目库规范、适合学生实践的实际项目,组成最佳实践项目库。
同时,校内基地还要引入软件企业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特别要加强校内工程性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包括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对基地指导教师进行短期工程性师资培训;阶段性派送基地指导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积累工程项目的开发管理经验。
校内基地的建设中心是最佳实践项目库,企业参与项目库建设有助于加强实践项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学生在校内实践时期就能接触到企业的项目和相关企业文化,有助于在校内培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
4.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在校外实践基地中,软件外包企业是实践实施的主体,学校建立相应的遴选、运行和管理机制。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根据企业的特色采用不同的模式,以适应各企业不同需求,求大同去小异,达成共识。
对校外实践基地要进行坚持标准,严格的遴选。一般校外实践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4]:
1)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IT企业或相关科研院所,在本地区同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实力雄厚,发展前景好。
2) 具有较强的科研和生产能力,有稳定的产品或项目,且市场环境良好。
3) 一般应通过ISO 9000或CMM二级以上认证。
4) 能够接收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或实习,并提供硬件设备和环境,配备实践开发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
5) 能够提供直接源于实际项目,或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或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课题供学生选用。
6) 参与学校软件工程最佳实践项目库建设,积极提供实际项目的精简版本。
对于符合遴选条件并愿意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的企业,双方要签订协议,明确权利和义务,协议期一般为2~3年,校外实践基地主要职责一般包括:
1) 提供学生设计、实习必须的环境、设备和软件平台,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
2) 负责提供学生设计、实习所需的实际开发项目,并由指导教师在实际项目组中全面指导学生完成工程实践任务。
3) 负责对学生介绍本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
4) 负责学生工程实践期间的日常管理,承担学生的监护责任,负责学生安全,为学生提供适当补贴。
最后,除了做好遴选和合约化管理,由教师、学
生、管理人员组成的评价小组还要定期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基地条件、管理、技术人员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不合格的要取消其基地资格,以保证基地的质量和整体优化。
5结语
近年来,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到了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工作,部分优秀学生到道富、东忠、信雅达等国内外优秀的软件外包服务企业就业,并获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体系,并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教学与实习质量,力争创办特色鲜明的软件服务外包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 杭州市服务外包信息网. 关于推进我市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思考[EB/OL]. [2010-11-23]. http://www.hzsourcing.gov. cn/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