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JITT模式的“思维导图-WebQuest”教学模型

2011-12-31陈继超牟占生封娜娜

计算机教育 2011年14期

  摘要:分析了思维导图和WebQuest的特点,探讨基于Internet特征下思维导图与WebQuest的结合方式,提出一种适用于JITT模式的教学模型: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融合,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JITT模式;思维导图;WebQuest
  
  传统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它重结果,轻过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Internet的即时通讯功能、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控制手段,改变了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随时随地的沟通与交流,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建构主义和主导主体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基于Internet网络课堂的探究学习,使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指导学生,学生得以因材施教,依照个人兴趣充分发展,从而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运用新技术、新理念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正视传统课堂,传统课堂积累了百年的教和学的经验,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有用人才。而且,在现阶段传统课堂仍是教与学的主要模式,所以我们必须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发挥两者的优势,使之相互补充,更好地服务教与学。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索Internet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努力适应新形势下教学工作的需要。其中何克抗教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中引入并介绍了“JITT教学模式”。一般认为“JITT教学模式”(即Just-in-Time Teaching ,国内翻译为:“及时教学”或“适时教学”)[1]本质上是“以课外整合为主的课内外结合模式”,适用于网络环境下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综合学科教学的整合。这里我们运用基于思维导图的WebQuest 教学模型,实现JITT模式中以“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为基础,开展“以课外整合为主的课内外结合模式”的教与学,如图1所示。
  诺瓦克等人为“适时教学”给出的定义是:JITT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Web-based study assignment)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active learner classroom)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与学策略[2-3]。据调查,我国教育工作者多使用“基于Web2.0环境的WebQuest探究学习”的方式,通过开展“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 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WebQuest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忽略了教师主导工作的开展,使学生的探究因失去教师导引而迷失方向,盲目地为了探究而探究,使WebQuest的开展适得其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失去了应有的学习效果。
  基于此,我们在开展WebQuest的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工具,并对思维导图设计一些限定条件,以将建构主义、主导主体理念有效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帮助教师开展有效的指导。利用Internet丰富的资源和手段,依据教学任务设定情景、设置条件,利用思维导图启迪思维,有步骤地开展WebQuest学习活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在JITT教学模式的“授课—探究”的适时教学的良好互动中(图2),实现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思维导图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利用人类大脑的放射性思考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思考者的知识数据库。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其相关的探究资料建立链接,帮助学习记忆。
  WebQuest的目的在于架设从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的桥梁,是一种使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环境主动探究而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创造性的对知识“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针对一个开放性问题或任务设定WebQuest的清晰目标,它要求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动机,通过设置“锚点”、搭建“脚手架”策略,使学生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知识内化和素养的融合。[4]
  2思维导图与WebQuest的结合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良好载体。为了避免漫无目的思考,我们将思维导图的放射作用限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通过设定限制条件、建构特定情景或者在思维导图过程中设置锚点,以便引导学生利用传统课堂中所学知识,根据自身“最近发展区”以及学习兴趣展开思考。同时结合WebQuest工具,围绕放射性思维的每一个“问题节点”,创造性的探究、辨析、归纳出结论,并分析判断思维导图下一个节点。最终得出论据充分的最终结论和一张清晰的思维脉络图,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1结合的优势
  1) 可以使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知识点上。
  运用思维导图的关键是把握好思维发散的“主题关键词”和“思维发散分支”。思维导图的记录全部采用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代表着信息的重点内容。当我们分析一些信息时,各主题之间会有信息相关联的地方,这时,可以把有关联的部分用箭头把他们连起来,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信息之间的联系了。关键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思维导图只记录关键词,如果关键词选择不正确,思维导图所要表达的信息就不准确了。
  关键词使学生主动思考主题的要点是什么,并快速系统地整合知识,积极调动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恰恰是发散思维的具体化、形象化。图像的使用加深了使用者的记忆,因为使用者可以把关键词、颜色、图案、推理记录以及相关资料联系起来,使得逻辑性更强,记忆更直观,也学习效率更高。
  2) 思维导图顺应了的自然思维模式,有效地将学生的新旧知识联系融合。
  思维导图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解决当前问题。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很重要,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结合,使用WebQuest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如图3所示:学生根据思考的主题,联系所学知识,针对节点关键词,通过WebQuest探究新知识,从而分析、归纳,并判断思维导图的下一节点,使思维导图与WebQuest互为因果,形成有效地“思—辨反馈环”。
  3) 思维导图与WebQuest相结合的“思-辨反馈环”能有效避免“思维死循环”。
  在“思—辨”过程中,学生依据“最近发展区”以及学习兴趣,以思维导图与WebQuest相结合为工具,开展知识的探究,能简洁、直观地呈现出知识“图景”的整体结构,帮助学生发掘自身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在思维导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思维死循环,遇到此类“思维死循环”和“思维交叉”时,可以及时与同学和教师交流,评价、判断探究成果,围绕教学任务,立足知识“图景”的整体结构,从而跳出死循环。同时WebQuest探究的目的性与思维导图的整体性,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评价该“思维交叉”是否有意义,进而忽略无效探究,为最终结论的正确性提供保证。
  
  2.2教学模型中思维导图限定条件的设计原则
  思维导图限定条件或情景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教师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设定用于引导探究方向、限定特定范围的约束条件,从而避免了思维导图的任意性,提高了效率。根据约束条件可以在整个探究过程和思维导图过程中,有目的、预见性在探究学习的经历、体验和过程中设置交互锚点:或开展主导主体,或建构探究情境,或小组协作。对培养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封闭到开放、由独立到合作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WebQuest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自己分析、思考、判断与合作,借助教师的引导,逐步从初始的不习惯、有依赖性到慢慢独立学习研究。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思维的条理性、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小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及增强责任感等方面都能得到锻炼[5];
  根据限定性思维导图产生的每一个关键词,开展WebQuest探究过程,进而反馈该思维导图,形成有效地“思—辨反馈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根据学习任务限定思考范围或建构探究情境;
  2) 教师合理评价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及学习任务的可操作性;
  3) “主导主体”、“协作学习”锚点的设置;
  4) 教师应围绕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忽略不重要的“思维交叉”、避免“思维死循环”的产生。
  限定性思维导图与WebQuest相结合,在探究过程完善并修正限定性思维导图,相互修正的过程中,思维导图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开展。同时,教师要评价学生“最近发展区”,设定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有效突破自身最近发展区,更加详尽地扩充、获得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知识,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3基于限定性思维导图的WebQuest活动流程
  3.1为思维导图设定范围、设计条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所处情境越真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越现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主动性就越强,自由性就越大,学习过程就越生动、有效。教师在备课时通过钻研教材,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学习目标,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巧妙地设置一系列需要学生主观努力去解决的问题,形成抓手,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导图,并在探究过程中,使他们有所发现和领悟。那么,怎样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呢?我们可以通过设定条件,或者限定任务解决的时间,或者设计特定情境来解决问题(如图4)。
  问题或者任务的设定,应该定位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学生理解的障碍处,思维的易混处;有效的问题的度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够得着,但需要努力,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自身的思辨探究,能够形成有意义的结论。
  3.2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所以,在学生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设计锚点,帮助学生有效交流,协作互助,在探究过程中,判断问题解决的方式是否有效,结论是否正确。
  为了避免盲目的思考和探究,需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既定教学目标对思维导图设定条件,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引学生在设定的情景范围内,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展有效思考和积极探究,解决既定问题,形成自身新的知识体系,提升对知识的应用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
  教师要注意锚点的设计。锚点要使学生围绕问题,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库”中提取出与新授知识最密切的旧知识;锚点要具备启发作用,能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并使之相互作用。或者,锚点能提示学生主动沟通、寻求帮助、协作探究,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最大程度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3利用思维导图与WebQuest进行思考和探究
  思考和探究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的,在教学活动当中,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使之形成有效地“思—辨反馈环”。思维导图与WebQuest的结合,实质上是把思考和探究的活动最大程度地联系在一起,思考是对已有知识的思辨,探究是对未知知识的分析评价。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是与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辨证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善于提问、大胆想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思维导图的节点为探究的主题,在Internet上开展WebQuest,进行学习任务的探究与融合。
  同时,注意忽略思维导图中的无效交叉,避免产生“死循环”。在忽略的同时,学生要以探究的结论为依据,分析判断,并说明忽略的根据。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运用交流沟通,与教师或者同学谈论,并最终得出正确的判断。
  3.4教师根据学生思辨探究的结论进行对比和评价
  事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时空运动性,而学生对事物的感知方式、个人情感和认知结构又具有特殊性,因此,即使对同一事物,每个学生对其建构都可能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评价环节,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相互学习,更深一层的启发学生,提高教学的复用性。
  1) 进行对比和评价。
  比较、评价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使学生能更多地接触不同观点,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比较常常在有共性的事物之间进行,求“同”辨“异”,以求达到深刻认识事物的目的,对事物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才能发现其特点或规律,能有深刻的认识。
  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知识转化能力,通过有效评价,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