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课程整合研究

2011-12-31刘莉陶强

计算机教育 2011年14期

  摘要:分析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根据“1+X”课程设置方案中的课程整合要求,按照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计算机基础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相应调整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目标;课程整合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及技术应用,它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方面起着基础和先导的作用。教育部对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1]。
  相对全国598所本科院校的847个专业点近50万大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而言,计算机基础教育需要面向全国近2 000所院校(包括高职高专)的2 800万大学生[2]。计算机专业教育,其教学规范CCC-2006可以借鉴国外的CC-2005,而计算机基础教育国外高校却没有类似的可供我们借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规范;并且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体系结构中“1+X”中的“1”,要兼顾许多中学已开设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即所谓“非零起点”,这就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意味。所以,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应提倡“科技人文、引领创新”,更应提倡“厚基础、宽专业,勤实践、强能力,重素质、善创新” [3]。
  1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事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都知道,这是一门出力不讨好的课。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对课程实际意义认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许多学生从小学、中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但是每个阶段的学习仅仅处于认知层面,而且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基本一致的学习体系,使学生对这门课失去兴趣。这门课对当前的专业学习有什么辅助作用,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什么帮助?学生说不清楚。
  2) 实验内容枯燥。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网络资源的丰富,大多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充分利用网络来娱乐,如玩游戏、聊天、看视频等。面对枯燥的、被限制的内容和没有实际意义的操作步骤,学生是没有兴趣来上机操作的。
  3) 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队伍中缺少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深刻理解的领军人物,由于基础教学发展空间比较受限,许多教师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的开设是可有可无的,体现不出自己的水平,吸引优秀年轻人还缺少有效办法,其结果是制约了基础教学改革的推进。有些地方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外部环境令人担忧,校院系的教学主管部门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定位理解有一定的偏差,而在宣传上也忽视了计算机教育的本质,过分地强调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工具性、服务性。其结果导致课程和学时数被严重挤压。一学期每周2(理论)+2(实验)的课时,除去新生军训,节假日和复习时间,实际课时也仅60个课时,在30个理论课里,要讲授计算机发展史、常用办公软件使用、网络基础及应用、数据库基础、常用软件使用等,且不说讲得生动与否,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时间也是很紧张。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者连续四年对入学新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和使用做了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施探索
  通过问卷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是略知一二,如何在略知一二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呢?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解,对课程教学提出以下改革意见。
  1)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学院教师在课程结构安排上做了调整,抓住“课前”、“课上”、“课后”和“实验”这几个环节。在上课前,先把学完这部分内容能够实现的效果展示给学生,展示内容要尽量丰富且与现实联系紧密;然后给大家布置作业,收集素材,主题是与大家学习生活最相近的、最感兴趣的,这样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就会有的放矢,知道该做什么。下一步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了,围绕展示作品进行讲解,同样的,在实验课上学生也要根据这个步骤来操作。最后一步是要总结,总结完成这件作品需要哪些步骤,哪些注意事项,这也是学生理顺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
  2) 实验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几周开一次交流会,收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实验主体。比如在做幻灯片演示文稿时,以“我的家乡”命题,让学生去收集素材,结果大多学生很有目的性,把自己家乡最美丽的部分提取出来,幻灯片做得很用心,很漂亮。
  3) 明确课程的实际意义。这需要教师下功夫去与研究该门课程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对知识重视起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应当是本科阶段所有课程中最有趣味、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课程。但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些内容太“专业”了,其原因是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搞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并不是所开的课程从二进制开始讲就是计算机基础了,有些原理性的东西是否属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还需要仔细斟酌。无论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还是多媒体技术,过多地强调“原理”必然冲淡对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对现有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与学生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整合”尤为重要,我们要仔细甄别哪些才是真正能使学生获得能力的知识点和基础内容[2]。
  4) 按照各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表2是作者按照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把与各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列举出来,把这些知识渗透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出计算机在各领域的重要作用。
  5) 教学形式多样化。如何体现多元?可以适当渗透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可以选择一些单元来进行。如学生经常上网,对网络比较熟悉,教师可以选择在该单元将英语学科中所学到的外语知识应用到计算机学科中,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交流以及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提升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
  6) 进一步充实课时,把有用的知识讲透彻,讲全面。定期开展计算机基础与技术专题讲座。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为了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经常就当前计算机发展的动态和新技术举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情况,而这些内容往往是教材上没有的[4],如采用讲座的形式介绍如何开发一卡通、自动柜员机(ATM)。
  3结语
  笔者根据近四来对新生计算机使用情况的调查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况,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重点是课程内容的设置,通过两个学期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一步的工作是继续完善课程整合,先从理科、工科和文科三大类入手,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和需求,来开设计算机的后续课程,将计算机真正为专业所用,进一步让计算机应用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