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

2011-12-31黄林国

计算机教育 2011年14期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做”合一的项目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令师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软件;项目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掌握和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因此,高职计算机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重视和加强高职计算机教学,可以提高高职整体教育质量、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2006年12月发布了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
  高职学生有较强社会实践活动能力,但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差;虽有自己的主见,但学习的自信心差;对未来的就业与现在的学习目标有感性的看法,但缺少理性的认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传统“精英”式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合高职学生,高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
  1项目化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是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的必需环节,并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目前,大多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是按学科体系组织编写,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完备性,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分数较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差。直观的“教、学、做”合一的项目化教材更适合高职学生。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尝试编写了适合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以现代办公应用构建教材体系,以学到实用技能、提高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注重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处理复杂办公事务的能力。该教材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结构,将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恰当地融入各个项目(任务)中,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适应高职学生“不善抽象理论学习、擅长边做边学”的特点,教材的内容安排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从现代办公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的编写方式,教材体例采用模块、项目、任务形式,以Windows XP + Office 2003为平台,全书设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应用、Excel应用、PowerPoint应用、FrontPage网页制作、Access数据库管理等六大模块,每一模块设立若干项目,每一项目再明确若干任务(如表1所示)。教学内容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层次推进,循序渐进。全书共有14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项目提出、项目分析、相关知识点、项目实现、总结与提高等。学生通过学习项目案例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每个项目案例经过精选,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典型性是指全部项目是针对学生在校期间和今后工作时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而选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实用性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可操作性保证每个项目能顺利完成。
  2项目化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的三部曲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采取了四部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传统课程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散到系统。不搞“先基础,后应用”的金字塔模式,而是直接面向应用,按应用需要组织课程。很多应用型课程,比如文字处理、办公软件、图像处理技术、网页设计等,本来就不存在什么理论基础的问题。事实证明,这样做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全部教学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上课,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相结合。授课采用投影+课件、网络+交流讨论,以及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做”为中心,教和学都围绕着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现代办公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现代办公应用为主线,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四部曲展开。在宏观教学设计上突破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模式,而是将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应用办公软件能力。
  3) 课程学习与计算机技能考证相结合。适应2009年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项目的内容和难度符合全国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和浙江省高校计算机一、二级考试的要求。教学中,把教学和计算机技能考证进行有效的统一结合,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可参加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
  4) 注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现代办公应用能力的同时,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如,设计各种比赛、团队合作、信息搜索、资料归档、阅读分析等),注重工学结合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协作、沟通、创造、批判性思考、运用信息科技、运算、解决问题、自我管理、自我研习等),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3教学效果评价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总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形成。
  总成绩=平时考核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
  平时考核成绩(70%)=平时学习表现考核(考勤、课堂讨论、课堂实训)(20%)+各模块考核(80%)。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上机闭卷考试方式。
  在课程总成绩中,由于平时考核成绩所占比重较大(70%),使得学生更注重平时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另外,单一的考试形式不足以全面评价项目化教学效果[3-5]。在学期期末,我们要求学生结合项目化教学效果,根据自己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填写学习能力测评表(如表2所示),作为项目化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之一。
  通过课程学习能力测评,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4结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工作过程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教学设计上要实现以项目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成教学布局的教学新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生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时,有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具体的、有型的项目作为知识的联想和应用载体,避免了停留在抽象枯燥的理论层面。项目化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沟通。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