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1-12-31蒋华伟袁秀珍李琳白浩
计算机教育 2011年14期
摘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学校、科研单位及企业三方参与的合作教学进行调研,对产学研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对校企优势相补的良好合作机制及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依据研究成果,比较、分析产学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学生的有效就业。
关键词:产学研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合作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专业已成为我国高校及职业培训教育中名列靠前的专业。然而,在学生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用人单位的反馈却是毕业生动手能力弱、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很难适应公司和企业的实际需要 [1-2]。
在实践教学中,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后,项目组研究成员发现:由于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采用的产学研实践教学方法不当或合作方式有待提高 [3-4],出现研究单位和企业形式化参与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局面,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性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产学研教学退化成照搬指导书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在计算机编程和设计实践环节方面是被动的,且缺乏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开展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模式,进行技术开发、共同完成科技创新活动,拓展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1产学研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通过产学研途径来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起源于美国的现代合作教育[5](Co-Cooperative Education),该计划的实施使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等国际名牌高校成为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受益者,也使滑铁卢大学利用产学研培养新型人才机会,一举成为加拿大的名校之一。另外,德国借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英国采用工读交替制,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前往企业工作一年或两年的机会,使学生实践能力达到极大提高。日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开展产学研(官产学)的合作教育尝试,这一活动使日本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我国从试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逐渐与世界各国加强交往与联系,在实际中学习借鉴国外产学研实践教学的先进作法,开始在某些高校开展了初步尝试[6]。由此,产学研实践教育作为高校、企业及科研单位合作方式,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关键内容。后来,由国家教委、经贸委和中科院等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并在1991年成立探索产学研教育全国协会。目前,我国约有100多所高校和近200个科研单位参与该活动,对本专科生及研究生的创新培养,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
在我国产学研实践教学中,由于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导致企业缺乏必要的合作愿望,合作方在资源和信息上不对等,缺失组织机构及激励机制,致使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产学研合作中引发的矛盾与冲突,成为高校和企业合作教育的瓶颈。高校在教学环境和条件、教学方案和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弊端和问题,这致使高校计算机人才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并存在较大差距[7],即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动手编程能力较差,在程序设计中创新能力不强,毕业生进入企业和研究单位后竞争力较弱,不能完全适应目前企事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国外经验证明,开展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不同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它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在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已成刻不容缓的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根据教育目标,转变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适应形势变化,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计算机人才[8]。为此,项目组成员开展了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实践教学改革,针对高校实践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同时还把产学研成果用于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改革产学研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
2.1充分发挥产学研主体的作用
形式上,产学研合作是学校与企业的事情,但实际上涉及多方面因素,因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最终转化为科技与经济增长的效益上,在实行中还应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以便采用政策法规的调节和规范,推动产学研的进行。首先要有政策上的引导,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加产学研合作教学的积极性,协调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鼓励合作者之间建立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合作体制,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以达到共赢互促的合作效果,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在产学研中,企业应力所能及地提供合作项目,特别是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构建积极有效合作新模式。最后,作为研究单位在产学研合作中,应就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与高校开展联合攻关,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参与技术创新的机会。
在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实际中,我们联合郑州多家软件公司申请获得政策上的倾斜,调动技术开发公司的积极性,使他们拿出资金和急需解决的项目,并由校企联共同请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公布的医学影像处理和民生健康信息系统等公共项目,使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得到锻炼。
2.2采用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产学研实践教学中,根据校企合作方式来共建学生培养方式。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教学的积极探索。在学校,由专门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尤其要教育学生对创新性的正确认识,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有创新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天生都有一种潜在能力,这种潜在的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开发,才能转变为实际和有效的创造力,让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实现可从激发创新欲望、活跃创新思维及掌握创新技法等方面来训练。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学校聘任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兼职导师,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由学校和企业来决定导师,根据学校的要求,协同指导学生。即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然后,进入企业和公司的培养基地,由兼职导师进行指导,形成全新开放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参加公司研发项目的设计和编写程序中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从2008年开始对计算机专业实行班主任和导师制的并行方法,由多位专业知识丰富和有着网络编程、图像制作和处理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同时,加强与信息技术公司的交流,定期由软件公司的专家来培训学生编程能力,或让有兴趣的学生走进公司的技术开发部门。
2.3建立优势相补的产学研实践教育机制
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的顺利发展需要充分调动高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的积极性。目前,由于产学研主体各方过多重视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联系,在横向合作联系上则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渠道不畅,这极大影响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形成。因此在总体上采取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措施,形成一个鼓励三方联合、规范合作方行为的良性系统,并建立和完善合作交流中信息通畅的实践教育保障体系。
另外,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还来自于合作方给对方带来的切实利益。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学校只有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企业才会积极关注和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活动,把培养学生当做自己的事情来考虑。此外,企业应充分重视和认识高校存在的价值,发挥学校的多种功能,利用高校的资源来培训在职人员,促进双方交流。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企业还应充分利用高校技术密集的智力优势,把高校计算机专业知识与企业的项目有效结合,使新产品、新技术很快转化为科技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高校、企业和研究单位在合作教学中形成共赢的良好局面。
为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我们及时派出一线教师和优秀学生,到西安、无锡、杭州及北京、上海等地,了解计算机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课程体系和内容设置等问题,使老师和学生切身体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带回企业、公司需要解决的项目和难题,利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排忧解难。
3完善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它是目前实践教学方式的有益扩展,它的引入会对教学评价指标和体系造成冲击。过去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只以成绩为衡量尺度,侧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和量化,忽略创新过程中表现,即便有产学研的痕迹,但多体现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学生毕业设计或实用编程技术开发环节。
实际上,计算机是创新型的应用技术,强调学习过程与能力素质方面的综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计算机实验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建立合理、科学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规范计算机专业合作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根据实验教学课程进程特点和目标评价进行合理设计,以便充分发挥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高校和企业、老师与学生在相互评价中的共同发展,即建立的评价指标有利益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关注理论知识成绩,还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兴趣,更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的发展。
本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为理论学习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理论学习成绩包括课程成绩、课程设计操作、毕业设计等二级指标;综合素质能力则包括在产学研实践过程中的编程创新能力、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协调合作能力等二级指标。在课题组研究中更加注重学生产学研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公司和企业等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求。
4产学研成果的应用与比较
项目组成员把产学研成果应用推广到学校的实践教学中,用于指导软件学院2008级计算机4个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网络系统管理和图形图像制作)学生的实践教学,在实际中与信息学院的学生作创新型和动手能力对比,应用显示,该研究成果有较大的作用。
软件学院2008年4个专科专业的招生计划如表1所示,都是理工类,共320人。信息学院2006年3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招生计划如表2所示,共390人。
软件学院2008年专科生和信息学院2006年本科生都是2010年毕业,两个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比如表3所示,虽然它们没有直接可比性,但间接看,这两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就业情况存在着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表3可以看出,软件学院2010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4%上下浮动,信息学院2010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在88%左右变化(包括考研情况)。
这是因为在项目组成员的帮助和推动下,软件学院自2008年开始就组织一线老师远赴西安、无锡、苏州、上海、北京等地考察了上海达内、北京亚思晟、西安行知汇元等近20余家实习实训基地,并与实习实训机构深入探讨了人才市场需求、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探索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多家软件公司、科研机构和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计划,通过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方式共同培养市场需要人才。
通过研究成果来指导软件学院计算机4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产学研创新型实践教学,使学生的编程动手能力和设计程序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在应聘中受到软件公司的好评,这在学生就业中得到充分体现。
2004年至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图形图像制作(该专业只有2008年至2010年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比较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知,2004年到2005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的就业率有大幅攀升,2005年到2006年突然降低,2006年到2010年学生就业率在87%左右。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从2008年到2010年在95%上下波动。
这是对2006年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新生从入学后就开始实施产学研实践教学的结果。这种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公司或企业的实际项目,针对图像、视频软件编程问题,在方案设计到具体实施过程中,认真查阅资料和积极探索新的实现方法,以此锻炼设计程序能力、开阔创新思维。
5结语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它不仅要培养实用型人员,还要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企实践合作教育中进行科研能力培养,可以锻炼他们在实际编程和程序设计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同时,产学研合作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问题能力,也能养成他们与人友好合作交流的性格。因此,开展产学研实践教学研究,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和评价体系,可以使计算机人才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让他们在企业和公司获得真正的认可。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