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方案

2011-12-31覃德泽

计算机教育 2011年16期

  摘要:计算机网络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课程体系结构应充分体现以能力为导向的特点。文章从培养学生能力角度,阐述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探讨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提出面向应用型、技能型的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方案。
  关键词:网络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的作用日显重要,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为满足社会需求,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专业。由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规划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实验内容等都必须充分体现以能力为导向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但是,有的高校在开设计算机网络专业时,制订的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体系往往过于偏重理论,没有突出专业技能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能力偏差,严重影响就业。因此,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否正确,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发展前途,关系到培养出的网络技术人才能否为地方经济服务。
  1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专业培养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计算机网络专业是应用性很强专业,要确定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分析计算机应用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点。
  1.1计算机应用型专业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可分为偏向理论的理论型专业和偏向应用的应用型专业。对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基本是应用型专业,如“计算机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等,主要以培养软硬件开发、经营、维护的工程师为具体目标,人才培养面向计算机应用、生产、开发与经营,着眼于整个社会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提高[1]。如果要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计算机应用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熟悉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环境,受到系统分析与设计和应用方法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工程实施能力、一定的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培养目标可表述为:理论+训练+能力。即首先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理论或知识,然后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较系统训练,最后达到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可见,理论和训练是基础,能力才是真正目的。
  1.2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专业是一个涉及职业岗位多、专业关键能力多、专业知识面广而深的应用型专业。为了对专业关键能力有所侧重,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本专业通常划分为网络系统集成与工程设计、网络编程两个主要方向。
  1.3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目标
  把计算机应用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点结合起来,可把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适应社会信息化需求,成为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网络工程施工、网络管理和网络程序设计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应用计算机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的能力。毕业生应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 具有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
  4)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5)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新发展动态。
  2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改革
  2.1改革的必要性
  1) 现行课程体系结构与培养目标不适应。
  首先,现行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材内容严重滞后。计算机的软、硬件升级较快,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技术发展也较快,与之相比,目前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材内容要落后3~5年:对等网中主机用的还是Windows 2000操作系统,Web、FTP等服务器还是用Windows 2000中的IIS设置,甚至局域网部分还在讲述NetWare、Windows NT的安装与设置,等等。学生现在还学这些较陈旧的甚至早已过时的网络技术,毕业后很难适应新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其次,教材中的实训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很多计算机网络教材的学生实验主要是验证型实验,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不系统,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学以致用[2];另外,很多计算机网络教材缺乏大、中型网络组建和管理的典型案例,加之不少教师没有参与设计、管理大型网络的经验和能力,使得他们在教学中无法培养学生对大型网络形态和网络设备的感性认识,学生毕业后就不能很好适应校园网、企业网等大中型网络的建设与管理了。
  2) 现行课程体系结构不完整。
  在网络系统集成与工程设计方向,忽视基础性硬件课程的开设,如不开设或不重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外部设备”等课程,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微机、打印机等设备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处理能力较差;由于对这些基本硬件了解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实际组网和网络故障处理能力。在网络编程课程设置中,忽略网页制作中最基本语言——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学习,学生缺乏对网页基础结构认识,影响对后续高级网络编程语言的学习效果。
  3) 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从目前不少普通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来看, 普遍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在内容安排上理论内容多实践内容少,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课时多实训课时少;另一方面,缺乏应有的实验设备,无法构建基本实验平台,缺乏配套的实验教材,实验课多流于形式,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培养。
  2.2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方案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组建、管理和应用网络的能力,努力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1) 使用能够反映最新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技术的教材。
  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更新周期快,为了使学生能学到最新知识和技术,毕业后较好适应实际网络工作环境,要求教材编写、出版部门尽可能快地更新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跟上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步伐;要求任课教师尽量选用内容新的教材,在讲课中注意及时加进一些新知识和技术,使学生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2) 加强实训教学。
  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此,可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
  首先,安排充分的实验实训时间。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包含较多的实验实训内容,在进行课时规划时,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及要求,科学、合理地划分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为了实现网络专业能力培养总体目标,可以安排一部分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课时各占50%,如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工程、ASP.Net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另外一些课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TCP/IP协议分析等的实验课时至少也应该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同时,还应该安排一定的课外实训,如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网的网络环境,或者直接参与到校园网的建设与完善工作中,让学生接触与了解中小型网络的拓扑结构、布线方案,认识网络设备并掌握其功能,感受网络技术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既要重视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又要重视综合训练;既要重视验证型实验,又要重视设计型实验。
  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是指操作简单、功能单一的实验,如双绞线的制作、交换机设置与互连、路由器设置与互连、DNS的安装与配置等,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与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做较复杂的实验打下基础,综合训练是指需要若干单元知识或具备若干单个操作技能才能完成的实验,如网络的组建与管理,实验目的是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或技能的能力。
  验证型实验是指验证一些已知理论、结论的实验,如交换机、路由器的命令用法和功能,命令行网络工具ARP、FTP、Hostname、IPConfig、Nbtstat、NET、NETSTAT、PathPing、Ping、Route、Telnet、TFTP、TLNTADMN、Tracert用法和功能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和确认某一理论或知识的正确性。验证型实验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一样,都是基础性实验,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基本的实验要求和目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如要求学生根据某一大学的实际场景、需求来完成该校园网的设计。设计型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设计型实验具有重要地位,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项目研发的基础。设计型实验可以作为期中或期末测评项目,也可作为毕业设计内容来布置。
  3) 注意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方向性和系统性。
  在进行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规划时,应该根据网络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学生兴趣和社会需要,把各课程组合成不同模块或方向,让学生选学,以便让学生获得方向性专业素质或技能。另外,要注意每一模块或方向的课程的系统性,让学生获得该方向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如网络编程方向开设的课程应该包括HTML、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Java、ASP.Net、数据库等课程。当然,一些相对简单的课程,如HTML、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等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了该方向的课程后达到既能熟练制作静、动态网页,又能开发如酒店管理系统、商店销售系统等网络应用软件的目的。
  例如,为了达到方向性和系统性的统一,可把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为“1+1+1”模式,如表1所示,即每一学生必须在所开设的课程体系中选学1组专业必修课、1组专业素质课和1组专业方向课。专业必修课是该专业的专业公共基础课,为每个学生必学内容;专业素质课已具有一定专业方向偏向性,为学习某一专业方向进一步奠定基础,专业方向课已具有鲜明方向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该方向的应用和研究打下较扎实基础。为此,必须精心设计课程组合,认真规划课程体系结构。
  “专业素质一”的课程偏向硬件技术,“专业素质二”的课程偏向软件技术,“专业方向一”是网络系统集成与工程设计方向的课程,“专业方向二”是网络编程方向的课程。对于打算毕业后从事网络规划、组建、管理与维护的学生,“1+1+1”模式是“专业必修课”+“专业素质一”+“专业方向一”;对于打算毕业后从事网络软件开发的学生,“1+1+1”模式是“专业必修课”+“专业素质二”+“专业方向二”。
  4) 选用较先进较科学课程模式构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
  在构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时,为了使课程体系建设得更科学、合理,更有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可选用一些较为先进的课程模式作参考,如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即CBE/T课程模式,该模式产生于二战时美国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强调以能力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培训服务的,并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3]。因此,该模式比较适用于专科的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的专业,如专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等。
  另外,为了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可以借助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建立基于CDIO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将网络类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方向课两部分,然后针对这两部分再分别设置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4]。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 )、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当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并通过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环节的训练,培养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国际化工程师[5]。学生通过参与工程项目训练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该模式比较适用于普通本科的应用型专业,如本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等。
  以上两种课程或工程教育模式,都体现以能力为核心,都可作为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参考模式。
  3结语
  总之,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特点以使改革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各高校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使课程结构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