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2011-12-31王建华

计算机教育 2011年16期

  摘要: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向应用型人才的倾斜,本科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纷纷把培养目标转变到培养应用型人才。文章介绍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一些经验。经过实践检验,这种模式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培养;教学改革
  
  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对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政策分析时,指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按“学术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划分类型[1]。教育部曾多次举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研究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的定位和办学思想。我国高校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新的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均已开始转变观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这一转变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趋势[2]。
  由此可见,高等学校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的转变势在必行,培养目标从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也已经迫在眉捷。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地方性省属本科院校,在黑龙江省“高教强省”的方针指导下,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本文主要介绍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的经验。
  1国内计算机本科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与新方法已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教学体系设置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3],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的情况,教学内容和方法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些内容与实际社会需求脱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教育机制同市场脱轨,专业特色不突出。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研究滞后。3)师资建设严重滞后。一线教师教学任务重,无暇做科研项目,导致没有实际软件工程和项目研发经验。4)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和国内许多高校一样,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多年来形成的既定教学管理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同样存在以上诸多弊端。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强,结构不合理,导致学生就业前景暗淡。
  2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社会人才从宏观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就是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的人才。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针对2008年人才市场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IT行业每年存在至少5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电子信息类人才已经是多年来国内最紧缺的人才之一,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网络游戏等,电子商务、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哈尔滨师范大学适时制定了“强校规划”,将我院定位为“教学应用型”学院。这一定位符合国家大量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形势,符合哈尔滨师范大学这一地方性院校的发展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的IT行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我院目前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3.1指导思想
  我院针对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为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确立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借鉴印度软件培养体系中的“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的教育观念,引入了工程化思想,提出了“面向工程实践,以应用为纲,在实践中求发展”的教育思想。经过全体教师共同努力,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理论知识体系、实验实践体系、工程训练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分类培养、综合发展和开放式办学7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3.2应用型人才按需分类培养目标
  学生的最终去向是企业,所以人才培养目标要按“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强”的要求制定,且必须符合企业需求。我院在现有专业基础上将分不同专业方向分别制定具体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尽可能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做出实时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具有行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院在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已形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游戏软件方向)等多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另外,我们必须以行业实际应用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形成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理论研究及创新能力强、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计算机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另外,该专业负责向社会输送计算机专业师资及面向全国高校输送研究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方向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方向上侧重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软件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以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宽的工程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游戏软件方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知识和软件工程能力,熟悉数字媒体产业背景及其相关技术,具有较强的数字媒体系统实现和维护方面的工程实用型人才;同时也为计算机科学和数字媒体研究领域输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研究型人才。
  各专业方向具体的职业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软件人才,包括软件分析师、软件设计师、软件项目经理、质量经理、需求分析师、开发工程师、应用软件工程师、系统软件工程师、网络与计算机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等。
  学院在培养目标上把工程化能力与基础理论和专业能力并重,既强调与企业的结合,又强调能够引领产业的发展;既强调工程应用能力,又强调创新能力,为不同特质的学生创造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3.3学生能力素质分解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将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合理分解,即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学习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7个方面,如表1所示。
  我院在制定专业方向培养方案及每个教学实践环节时,都充分考虑到培养学生各种不同能力素质,并尽可能做到能力素质培养均衡分布。这样,既能做到针对不同学生的分类培养,也能做到学生德、智、体、美、职、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4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自2004年以来,我院先后与北京、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多家企业,共建校企实习基地。每年平均派出300名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不断改革、探索,借鉴英国“工读交替”及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结合我院具体情况,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以校企合作“2+1+1”为主线的培养模式[4],具体方案如表2所示。
  
  第一二学年:学生在校的前两年时间是专业基础课学习时间,由校内教师授课。在此期间,通过扎实的基础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基本的编程素养,学生不分专业方向统一授课。
  第三学年:第三学年是专业方向课学习时间,学生在三年级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特长以及求职意向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由学院聘请企业教师授课,按社会需要、企业需求分专业、分方向定向培养。
  第四学年:第四学年是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学生根据专业方向及求职意向在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实行期间实行学院和企业双导师制,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工程实践,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实习及毕业设计。在这一阶段,基本实现了学院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5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
  5.1校企合作,全程参与办学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保证就是校企合作办学[5],企业是大部分学生的最终去向,企业需要的是能“干活”并且能“出活”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家”。所以我院在教学过程当中探索出一条让企业全程参与的宝贵经验。
  首先,学院组建有企业人员参与的教学管理委员会,直接参与课程设置、参与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其次,学院每年聘请一定大量的企业技术骨干为学生授课。第三,可以通过校企交流,选派教师参加企业项目设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我院师资力量与水平。第四,学生第四学年全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以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完全按企业要求定制培养。这种完全彻底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一座宽敞通畅的桥梁。
  5.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课程和教学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一方面要深化教学形式改革,包括教学大纲修订完善、课程标准的制定、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要深化学生管理及学生评价改革,制作详细、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及规章制度,实行校园管理与企业化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并严格执行。
  课程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目前,我院联合全省多家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有企业参与的情况下,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系列教材。
  教学方法改革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重要保证。我院投入大量经费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支持教师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广大教师经过积极探索,总结了出了应用建构主义指导教学[6]、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7]、问题驱动及启发式教学[8]、自主协作学习[9]等教学方法,发表了大批教学研究论文,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
  5.3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好的评价机制会对学生培养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机制。
  首先,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适当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在考核成绩时突出实践内容。对于实践性课程,主要以实践方式进行考核,逐渐淡化笔试。其次,突出基于过程的考核评价方法。适当以大作业、课程设计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从接受任务到独立或合作完成,可通过开题答辩、中期答辩、结束答辩的方式取得成绩。第三,注重考核学生的合作能力,要保证设置一定比例的由多人合作完成的大作业或中小设计作业。
  5.4改革实验室管理
  要尽快实现实验室全天开放,鼓励学生到实验室学习,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要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建设高标准专业实验室。尽快出台实验室开放相关管理办法,必要时可由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
  5.5改革学生管理
  全面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必须改变以往较为松散的学生管理模式。通过适当引入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按公司制度规范管理学生、组织学生开展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实现校园管理与企业化管理相结合的方法。
  6分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达到人尽其才,必须要因材施教并制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个性培养方案,让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针对广大学生对教育资源的不同需求,我们把学生大概分成准备考研的学生、准备考公务员的学生、准备在不同领域就业的学生等几类。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积极开设选修课程、讲座及各种教学活动等,为不同学生创造学习环境,以达到分类培养的目的。
  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理工文兼收并蓄”的思想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特别设置了全面发展的模块,通过设立学生社团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文艺活动、通过组织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和文体比赛,积极引导学生在理、工、文、艺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塑造学生积极、健康、快乐的人格,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7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只有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紧紧依靠企业,不断地改革创新教学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针对社会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还会遇到新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解决。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 北京: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