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1-12-31韩永

计算机教育 2011年16期

  摘要:从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西南科技大学软件人才培养实践,从建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开放的实践环境、科研深化教学、产学研联合办学等方面对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索。
  关键词: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 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IT 行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需要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院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制定软件工程专业“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具特色”的模式,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精神强的高层次人才。学院通过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的完善,为学生构筑起系统和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建设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创新实验环境,以拓展学生知识背景和综合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1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1.1理论知识体系
  科学合理的理论知识体系,不仅是学生构建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而且是训练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关键。针对IT业的发展现状和软件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学院按照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和科技创新4个模块构建起软件专业理论知识体系。
  通识教育旨在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加强通识教育,转变以“学科本位”为主线的课程设置思想,增强课外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专业教育包括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和工程技术的教育。学科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打造一个宽阔的学科知识基础平台,并按照拓宽专业面的原则进行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特性与专业核心素质,同时考虑未来社会需求的前瞻性和开放性。专业方向及拓展课程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可自由选择跨学科、跨专业课程拓展个人兴趣和视野。工程技术教育旨在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综合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素质教育能使学生正确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和创业意识。
  科技创新课程注重学科前沿、科研与教学互动以及产学研的动态结合,以学术讲座和科技活动或科研的方式开展,注重理工融合、学科交叉,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试技术、信息安全。
  
  1.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培养计划中与理论教学相联系,又独立于理论教学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提高实践的效果。我院根据软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由实验教学、学生科技创新、校外实训、毕业实习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优化实践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积极探索在实践教学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配合实践教学的开展,建立了层次式多级实践教学环境,包括专业实验室、软件创新实践基地、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实训基地等。
  2创新教学模式
  为培养软件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建立了“理论、实践、研究”的教学模式,提倡互动式、研究式、案例式、项目式教学,以此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我们以激励为根本,将实践教学延伸到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上。
  2.1采用互动式、参与式的案例教学法,开展理论教学
  互动式教学模式既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个人自学,主动探寻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在理论教学中同时实施案例教学法,用互动式、参与式的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可以轻松地将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2.2以软件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开展实践教学
  实验教学采用“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我们以项目为主线展开教学,把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以“任务”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策动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各类软件项目为载体,将软件工程中的V模型引入到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管理的全过程训练中,根据V模型的各阶段划分和分配训练任务,以任务驱动实践教学。同时,为配合模式的开展,在教学组织上采用以小软件开发团队为单位开展训练,以提高学生对软件开发全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综合应用能力,增强项目管理和沟通能力。
  2.3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开展学生科技活动
  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活动是培养工程素质的良好途径。开展科技活动可以使学生丰富知识面、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就业中的竞争能力,同时,也可塑造他们良好的品质,培养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2.4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推行“3+1”教学模式
  “3+1”的教学模式就是学校和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3+1”教学模式从工程技术发展和终身教育的需要出发,通过深化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大大开拓了学生视野[3]。我院从2009年开始对软件工程专业部分学生实施“3+1”培养方案。学生可以进入软件企业参加实际项目研发工作,并在企业和学校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也可以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研发工作,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该培养模式明显拓宽了专业口径、淡化了专业界限、提高了职业能力、增强了社会适应性。
  2.5全面开放实践教学过程,推行导师制
  在实践教学中推行导师制,打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互动式开放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传授知识、提高素质为主导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学生在大学二年级选定导师,并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定研究方向。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展情况,导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面授、网络、电话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达到开放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目的,保证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和项目的驱动下进行项目开发和相关知识的学习。
  3丰富实践平台
  “创新源于实践”,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创新教育关键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实施“理论基础-实验案例-项目实践”的三阶段教学法,并建立与之对应的实践环境:专业实验室、软件创新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及参与大项目管理的软件工程能力得到有层次、有步骤的提高,使学生具有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我开拓获取新知识,并能参与团队合作,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3.1专业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主要提供各类课程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课程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启发式、研讨式教学相结合。对于实验基本理论的讲解采用传统式教学,对于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的指导,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适当拓展实验内容。对于综合设计研究实验,引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将实验内容和结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提交。
  3.2软件创新实践基地
  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与课内教学和生产实际相融合的软件创新实践基地,将学生置于一个更真实的、富有实践机遇和挑战的实践环境中,开展各类学生科技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构建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团队。学生通过申报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和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参与各类软件项目的开发和测试工作。
  3.3校外实训基地
  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引进企业的技术、设备、实践型专家、实际操作项目需求等资源;另一方面按企业用人需求定向培养学生,保证学生“学以致用”。学生深入软件企业参加各类实习,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与最新技术策划方法,了解IT企业软件产品工程化的开发流程,理解和掌握软件开发过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深入企业,给学生更多的案例体验与认识,以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工程意识、积累工作经验。
  4科研深化教学
  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在教学基础上的提高,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建立教学科研互动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4.1科研促进教学
  大学的专业课程与科研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进行教学与科研互动。从课程实施的层面,以科研渗透到教学,将专业课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现二者融合。将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充实到课程中,作为实例进行讲解,并通过教学使其转化和升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同时将科研中的难题引入教学,努力形成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灵感,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4]。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专业分析与专业创新的能力,训练学生从全局的角度分析与思考,学会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以此形成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的自由讨论时间,在讨论中实现相互启发。在课外安排一定量的文献阅读,提升专业素质。
  4.2学生参与科研
  在科研与教学互动中,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研究指导思想,鼓励学生开展和参加各类科研活动,使他们在校期间就受到科学研究的实际训练和锻炼。教师可结合自己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有意识地组织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探索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新途径,这有利于活跃学术气氛、营造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5-6]。科研课题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与科研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和科学实践活动,既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能使学生尽早融入社会,成为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5产学研联合办学
  产学研联合办学,是由学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弥补了学校教育功能的缺陷,依托企业资源,将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将社会力量纳入学校资源中[7-8]。
  我校与工程物理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16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布局合理、相对稳定、数量充足的实习基地。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采取了校内外相结合的“两段式”实习、参与公司真实产品开发设计的“任务式”实习、多专业学生组班在同一生产环境中的“集-散式”实习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结合真实的工程现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企业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实现校企双赢。这种新机制,充分发挥了科研院所、企业与学校的各自优势,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联合办学的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尤为显著。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高校电子竞技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编程知识及应用竞赛等省级以上的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2011-03-15].http://baike.baidu.com/view/
  2952253.htm.
  [2] 王强. 在互动式教学的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J]. 辽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