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建设中的创新人才培养
2011-12-31杨
计算机教育 2011年16期
摘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切入口,讨论特色专业建设中教学体系的构成、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环境的建设和专业竞赛的激励机制等,总结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特色专业;教学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1]。构建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在新世纪确立的一项宏伟任务,而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其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是具有宏伟抱负和国际视野、素质高、业务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材。
特色专业是指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办学条件、建设水平和教改成果在同类高校中达到一流水平,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得到社会公认的专业[3]。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6年成为校级品牌专业,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我们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以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以社会需求和轨道交通对新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建设“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建设特色专业的成果最终也将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因此,围绕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
系统合理的、体现计算机学科最新发展方向的科学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过去数十年的专业建设中,我们一贯注重体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努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学进步、个性需求的具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制定中,遵循教育部关于教学计划制定的原则意见,努力处理好公共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结构和比例,尽量满足学生就业、深造、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注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通过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模块化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我们始终坚持“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充分发挥我院多学科优势,整合资源,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素质,既能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广泛需要,又能满足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快速发展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3个专业方向。为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以及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适应学生就业、升学等多元化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制定了“基础课群”和“专业套餐”相结合的课程框架。按照“智能信息处理”、“多媒体与虚拟现实”、“嵌入式应用”和“网络与互联网技术”4个方向开设特色专业套餐,作为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我们还开设了学科前沿讲座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发展方向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开办教授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进行学术讲座,承办国际会议,让本科生对各个研究热点有充分的了解。
在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加强计算机基础理论教育,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有宽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较广泛的专业知识。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技能,配合个性化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
2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一系列课程来完成的。规范的课程教学有利于严谨的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及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运用、创新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4]。以建设省级和校级精品课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和微机与接口技术为契机,以操作系统双语教学为突破口,强调教学内容更新、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考核等环节,努力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水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充分地、广泛地进行课堂互动。这样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火花,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除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要求科研一线的教授带领博士生、硕士生团队参与本科生创新实践指导,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和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通过发展学生科技社团,广泛建立各种兴趣小组,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增强应变能力。
3良好的实验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力保障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建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在实验中加大创新实验的力度。我们在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其经费投入,及计算机硬件设计制作工程实践中心,构建“嵌入式实验系统”、“游戏与人机交互系统”、“网络综合创新设计实验环境”和“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实验环境”四个实验平台和环境。为本科生提供特色专业创新实验、个性化实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毕业设计的实验环境。
围绕这4个实验平台即专业发展方向,从2007年起,学生开展了“嵌入式Linux下的无线IC卡读写器驱动程序设计”、“基于DSP的视频车辆实时检测系统”、“下一代Internet体系结构SUPA的服务质量保障体系演示系统”及“基于I-Miner的分类算法对比研究”等几十个创新实验项目。他们在各专业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学习前沿研究领域知识,学会团结协作、学以致用,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性成果。如在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实现演示系统或软件、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等。这些为适应精英教育的需要和具有个人兴趣爱好学生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创新实验题目,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4专业化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措施
专业学科竞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与应变等创新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名利中树立正确人生观[3]。近年来,学校加大了组织和参加国际国内各种专业学科竞赛的力度,在经费和条件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保证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在具体的举措上,我们以省级特色专业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为契机,开放研究型实验室,设立本科生科研与工程实践专项基金,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开展3S(Student Science Series)科技创新综合赛事,涵盖“挑战杯”预选赛(每年2月—5月),“电子设计大赛”(每年6月—9月),“数学建模大赛”(每年9月份),“ACM程序设计大赛”(每年10月—12月),“嵌入式大赛”(每年8月),“机器人设计大赛”(每年6月),泛珠三角安利杯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每年6月)等系列赛事,充分调动本科生参与专业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近五年来培养的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中获得80余项各类奖项,其中多项为国家级一、二等奖。特别突出的是2006年获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最高荣誉奖——“英特尔杯”奖,2010年又在首届“顶嵌杯”全国嵌入式系统C语言编程大赛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大赛最高奖),以及“英特尔杯”全国多核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唯一的一等奖。
5结语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近几年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改善实验环境,探索更加高效可行的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教学实践指导中来,使更多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