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研究

2011-12-31潘玉茹吴燕玲王丽莉

计算机教育 2011年20期

  摘要:针对当前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特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构建分层次的1+1+X模式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能力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BKJGYB 2008096);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研究(2010年)”。
  作者简介:潘玉茹,女,讲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研究方向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独立学院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它的出现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独立学院发展时间短,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多照搬母体高校,而其生源(一般从第三批本科招生)与母体生源却存在较大差别,这种不协调直接导致了许多独立学院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陷入了发展瓶颈。目前独立学院既面临传统本科高校高规范、高理论性的压力,又面临着众多高职高专院校高实践、高产出的压力,可谓是夹缝中求生存。因此,研究探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办学目标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面向众多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占到了独立学院全体学生的90%以上,它承担着向各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繁重任务。所以,加强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入学水平呈现“参差不齐,眼高手低”的特点。
  目前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人正轨,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部署,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应在中学阶段完成。因此许多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都认为“大学新生都已经是非零起点且很多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但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所在的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曾做过调查:新生中12%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什么软件;76%的学生用过Word;56%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Excel;多数使用过QQ,喜欢上网,但却不知道Http;个别学生自学过Photoshop;Access以前则基本没接触过[1]。调查结果表明新生在入学前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主要以上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玩游戏、聊天等网络应用,因此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缺乏全面、系统的学习,且对计算机使用基础技能的掌握未能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
  此外,现在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包括高职生与普高生、城市生和农村生、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生源等,这些直接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出现了纷繁复杂、层次不一的现象。若一味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2) 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不健全。
  由于独立学院普遍缺乏独立的学科建制,在各个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照搬学术型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和课程结构,除了新生入学后开设的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外,课程安排没有考虑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设置缺乏连贯性、系统性,且与《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相关精神不吻合,未形成各自鲜明的专业特色。同时,在课程具体安排上也存在实用性较差,实践环节不足,考试方式不合理等问题。
  2改革思路
  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本科教育的末端和专业教育的前端,它的生源绝大多数为当地学生,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即相对于公办本科高校要突出其应用性的特色,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则要突出专门性特征。也就是说,从独立学院毕业的学生既具有本科学历的文化基础知识,又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创业和创新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应以培养“基础较厚,口径较宽,重于实践,善于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的首要任务[2]。
  而在非计算机专业中进行计算机教育,不仅是使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的常用工具,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技能,还应当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地进行本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所以,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面向应用,就是要面专业,不仅仅学习计算机理论,而是要使计算机全面、深入地与本专业结合,以便更好地为他们的专业服务[3]。
  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构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时,必须根据专业的不同,以应用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及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够分析和处理本专业的信息需求和应用管理问题。学生的专业不同,社会对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相应不同。如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算法实现的能力和数据归纳能力、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图形图像技术处理能力,他们应该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数据库应用类课程、辅助设计类课程与多媒体图形图像处理类课程,部分工科学生还应具备硬件处理能力;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除基本技能外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他们需要学习数据库知识,信息管理等知识;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除基本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平面及三维设计能力和多媒体编辑能力。
  3课程体系规划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现有非计算机本专科专业44个,涵盖工、文、理、管、经、法、艺等学科门类,是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现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有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网页设计等课程,除大学计算机作为全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之外,其他课程均是由各个系自行提出,委托计算机基础教学部门开设的,由于没有考虑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课程设置缺乏整体统筹安排。
  根据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发布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精神,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笔者通过对我院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调查、论证,提出了符合我院教学发展实际需求的“1+1+X”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构想(如表1所示)。
  第一层次的1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计算机,是其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先导课,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的要求为基本要求,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前两个学期。鉴于新生入学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笔者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统一教学目标分层次教学的基本思路。统一教学目标是将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作为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大纲;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则是除已经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的学生可申请免修外,其他学生在新生入学时即参加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层教学。A类生为基本达到考试大纲要求的学生,可选择免除大学计算机理论课学习,但必须参加每周一次的上机实验,完成老师布置的上机练习,期末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B类生为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尚未达到课程基本要求的学生,必需照常参加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
  
  
  表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一览表(1+1+X)
  第二层次的1是按不同专业开设的后续必修课程,它为学生今后选学其他计算机课程奠定基础。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之后,应该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要求,进行第二层次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学习,一般放在二年级进行。我们有三个方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供选择:理工科类各专业(包括电信、机电、印刷、安全、城环等专业),这些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一定的编程基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程序意识,故而这个阶段可选择《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C++)》作为第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经管类各专业(包括管理、财经、金贸、保险等专业),这些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库管理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为其今后熟练掌握各类数据库管理类软件打好基础,故而可选择“数据库原理及应用(Access)”作为第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文学艺术类各专业(包括文学、英语、表演、平面设计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使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处理的基础能力,为学生提供可扩展自己设计能力的平台,故而设置了“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作为第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第三层次的X含专业选修课和公选课两个方面的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以后。各个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开设具有专业特色或与所在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后续计算机课程,目的是结合学科与专业需要,深化某一方面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加强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服务于本专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求职需要选修全院公共选修课,这部分课程主要为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
  这种“1+1+X”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构想,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不仅体现了独立学院“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而且又可以实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线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能按照各自的专业特点在四年的时间里不间断地扩充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在毕业时掌握当前计算机主流技术,适应社会需求。
  46LijXpIqnZ4Kut6BsnG6Ew==结语
  独立学院近几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300多所独立学院几乎承担了30%本科人才培养的任务,其教学质量也自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承担着向各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繁重任务,也是关系到大学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在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能机械地照搬学术型本科的经验,而应根据自身特点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摸索和实践,找到一条适应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燕玲. 谈谈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