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次教学研究

2011-12-31岳宗辉

计算机教育 2011年20期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文章通过对学生入学计算机水平的分析,提出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次教学;教学手段;
  基金项目: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高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0LZYJ15)。
  作者简介:岳宗辉,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网络安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该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后续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存着教学内容落后,过分依赖教材,教学方法单一等现象,造成了学生学习完该课程后,计算机应用能力没有本质的提升,严重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针对此种现象笔者从课程内容选择、分层次教学、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及多元考核等方面进行探讨,经过几年实践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高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1.1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较大
  在新生每年入学时,针对每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印发了《新生入学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问卷调查表》,该问卷从多个方面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水平进行了测试。问卷调查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显示出新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大。
  1)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具有区域性。
  2010级新生入学计算机拥有情况如表1所示,78.8%的学生来自农村,57.6%学生家中有电脑,超过80%的学生上学时附近都有网吧。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家中是没有电脑的,拥有电脑的学生大多数集中在城镇,这就造成了学生计算机水平存在地域差别。
  表12010级新生入学计算机拥有情况
  2) 新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使用情况差别大。
  2010级新生入学前计算机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我们可以得出,大部分学生从初中开始接触计算机,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且开出的时间超过两年的占到60%以上。这说明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学生接触和使用计算机的时间有明显的差异。
  表22010级新生入学前计算机使用情况
  最早接触计算机时间开设信息
  3) 新生入学前计算机学习时间和内容有差异。
  新生入学前计算机学习情况如表3所示,57%的学生每周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只有45分钟,只有12.4%的学生每周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超过120分钟。虽然大部分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超过两年,但是每周不超过45分钟,而且主要听老师讲解,自己没有操作的时间。较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学生只占到19.7%,68.9%的学生只是初级使用,更有11.4%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几乎为零。
  表3新生入学前计算机学习情况调查结果
  1.2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学时不灵活
  传统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大体一致,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缺乏专业性。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同样的知识,不同专业要求的熟练程度也不一样。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英文录入速度有要求,主要是为了以后编程能够提高效率,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英文录入速度没有特别要求。
  教学内容和学时对于所有学生都一样,这就造成了基础差的学生对知识不能及时掌握,而另一些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是重复学习,对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没有提升,从而丧失了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应该根据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水平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
  2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将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使属于同一水平上的知识为一个层次,相邻层次设定足够的跨度,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施教方法[1]。
  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2]。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通过对新生入学问卷调查及入学测试可以得出,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有必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对进行分层次教学。另外,教学内容的陈旧、专业性不强、教学学时的不灵活,都需要进行分层次教学。
  3分层次教学实施方案
  我院从2007年开始就对计算机专业新生采取分层次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3.1对学生进行分层次
  根据问卷调查和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测试结果,把大一新生分为A、B、C三个级别。打破传统的单班授课模式。A级学生有一定基础,对计算机比较熟悉。B级学生占75%,这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但不熟悉。C级学生计算机知识几乎为零。由于B级学生占大多数,可把B级学生分为两个班分别授课。
  3.2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以英文录入训练为例,A级学生只用2个学时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而B级的学生要用4个学时完成,C级的学生则用8个学时才能完成,如表4所示。
  表4英文打字教学安排
  针对整门课程,不同级别也有不同的学时要求,如表5所示。
  表5不同级别的课程教学学时
  A级学生总学时48学时, B级学生教学需要64学时,而C级则需要96学时。三个级别的学生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感觉自己所在级别或高或低,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后,可以进行调级。
  3.3在分层次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 运用SMART原则设计教学目标。
  SMART原则由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提出,首先出现于他的著作《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中,该书于1954年出版。主要包括:具体性(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达到(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截止期限(Time-based)[3]。
  分层次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可达到”和“时间期限”,具体表现为:
  ① 可达到是对于不同级别的学生,教学目标必须能够达到。设立过高的目标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产生畏难情绪。教学目标过低,容易使学生产生浪费时间的感觉。对于不同级别的学生可达到性也是不一样的。A级的学生目标高,而C级的学生教学目标则是通过一步步来完成。
  ② 截止期限是不同级别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所用的学时是不一样的。
  如表6所示,A级的学生通过4个学时可达到教学目标,B级的学生通过6个学时,利用3个分级教学目标可达到,而C级的学生则通过4个分级目标用8个学时最终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SMART原则中的可达到和截止时间。
  
  表6以Word中的“样式”为例
  2) 通过教学竞赛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通过举办相应的小型教学竞赛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运指如飞(文字录入竞赛)、家乡简介(PPT制作竞赛)等比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比赛中甚至出现了B级或C级的学生取得竞赛第一名的好成绩。通过竞赛,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也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对于今后的学习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3)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4]。
  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不同级别的学生设计的任务是不一样的,A级的任务要比C级的任务复杂一些。另外,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Excel中的“条件格式”采用任务驱动法时的任务分解,如表7所示。
  表7Excel中的“条件格式”采用任务驱动法时的任务分解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级别的学生在掌握同一教学任务时,分为不同的任务,不同级别的学生能够完成各自的任务,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使他们愿意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5]。
  4)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在分层次教学中采用了一些与学生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案例,例如,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最后要做软件开发文档,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有毕业设计或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文档较长,可考察Word中页眉页角、分隔符、引用和目录等知识。因此,引入贴近现实的案例,如“毕业设计”、“贺卡制作”等,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5) 科学性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考评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分层次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通过考核进行检验。这也是SMART原则中的“衡量性”。在教学中采取形成性考核(如表8所示),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制度。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考核内容目标也不一样(如表9所示)。
  表8形成性考核方案
  4结语
  高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jH0KE8MxyLKiirSqe/nKUA==应用基础课程是计算机
  
  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此门课程开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利用分层次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在全国ITAT就业技能大赛中,有1名同学获得“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项目”全国三等奖,12名同学获得优秀奖。学生在学院各个部门进行实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得到其他部门的一致好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学习后续课程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国平. 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探析[J]. 职业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