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驱动法主导“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2011-12-31韩秋凤王伟杰罗俊
计算机教育 2011年20期
摘要:针对国内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提出以任务驱动法来主导教学过程。实践表明通过对实际工作环境中任务的分析、构思、设计以及实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学习能力、共处能力以及计算机思维能力,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法;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韩秋凤,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王伟杰,男,副教授,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罗俊,男,教授,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主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高等教育管理。
1背景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科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1]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教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师素质普遍提高,实验、实训条件基本满足教学要求[2],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纵深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客观上,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各类学校处在教辅的位置,这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一些院系领导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意义的理解普遍不到位,认为只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培养学生的技能,没有考虑计算机教育的本质。由于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不同学科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不同,各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的内容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的超过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3]从“计算机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培养转变到了“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真实环境中的任务的分析、构思、设计和实施,把教学的内容融于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该方法强调的是自主学习,通过实践来学习,为完成实际任务来学习,从而到达学习知识、培养技能、获得能力的目的。它的目标是使青年人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能够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价计划。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思考、制定规划、完成任务、进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某种职业能力。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2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2.1任务驱动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教材我们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笔者参加编写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为满足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提出的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全书共安排19个任务,内容以基本的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为主,加入了网络应用、图形/图像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处理等一些新的工具。学生通过对这些实际工作环境中任务的分析、构思、设计以及实施,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基于任务驱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如果能采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强化能力的培养。我们以表1中任务8为例来描述基于任务的驱动学习过程。
1) 实际问题的描述。毕业论文写好后,需要通过论文答辩,才能顺利获得学位,为了在答辩时将论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实现过程以及结论进行展示,学生必须制作相应的演示文稿,辅助讲解自己的毕业论文。
2) 学习思考。学生经过了解后发觉PowerPoint这种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易学、易懂、易操作,是展示自己毕业论文很好的工具,其所生成的演示文稿可以包含文本、表格、图表、组织结构图、剪贴画以及媒体剪辑、背景音乐等,还可以给文稿中的每个对象添加不同的动画效果,使演示文稿生动有趣。创建的演示文稿既可以在个人计算机上播放,也可以通过网络传播。
3) 制作步骤。
步骤1:新建演示文稿,选择合适的模板和版式完成所有幻灯片的编辑。
步骤2: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效果。
步骤3:设置背景音乐。
步骤4:保存演示文稿为“毕业论文.ppt”。
步骤5:将“毕业论文.ppt”打包,并将打包的文件复制到移动硬盘中。
4) 文稿演示。将移动硬盘的打包文件拷贝到演示的机器上,解压,然后演示。
从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的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对PowerPoint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如文件的打开、保存、另存为,文本的输入、编辑,图表的插入、修改,幻灯片的复制、移动、删除,给对象添加动画等均已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真实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驱动教学方法对能力培养的作用
认知能力是指个人在重构和应用知识时所具备的能力。基于任务的驱动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明确,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对每个任务的分析、构思、设计、实施的重复应用,有利于学生在今后解决问题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能够有效的分析、监控、评估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也可以自己分析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分析,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问题求解能力是指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我们更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能力培养。“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信息基础课程。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任务完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技能、积累经验的过程。我们以任务16为例,该任务是为一个影片制作一个片头。为完成这个任务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子任务:子任务1:片头设计。子任务2:片头制作。子任务3:影片合成与导出。子任务1又可以分解为影片尺寸和时间长度;子任务2可以分解为黑屏过度、影片名字和音乐气氛。学生通过学习自顶向下逐层分解问题的方法,获得求解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完成19个任务的实训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在于大学生是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首先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出发,要求学生掌握WindowsXP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 的基本操作;其次从应用计算机的知识出发,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的使用、多媒体技术、音频编辑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光盘编辑软件、图像处理技术等课程的相关内容;第三从计算机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出发,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通过层层递进的学习,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能力。
信息的共处能力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如何应用信息特别是Internet网上的信息为我们服务,另一方面是我们如何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通过制作电子通信录及个人简历、写电子邮件介绍大学生新生活等任务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通过网上购买MP4等任务来获得使用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思维[4]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本质上还是如何用计算机的思维解决现实中的各类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表面上看是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的计算机操作及使用方法,本质上还是告诉我们如何用计算机来解决现实环境中的一些问题,对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思维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教学成效
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任务驱动法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
3.1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知识的组织者、任务的设计者、实施过程的监控者。作为知识的组织者,需要教师针对某个任务掌握更深、更广泛的知识;作为任务的设计者,需要教师掌握各种不同的方案来完成任务;作为实施过程的监控者,需要教师考核和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识、更高的水平、更强的能力,有利地促进教师素质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3.2学生能力的提高
任务驱动法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任务后又具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任务的设计、构思、实施过程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而学习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碰到新的任务时,学生学会了思考,对以后的工作有非常大裨益。课程结束
后,很多学生感到该方法让他们体会到了不同的学习过程,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4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的计算机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思考,首先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其次是培养大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最后是对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一个目的如果仅仅从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来完成,显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程序设计、数学建模的内容是我们思考的方向之一,真正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实现应用计算机思维解决专业课程问题的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