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1-12-31李蒙李晓花
计算机教育 2011年20期
摘要:依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意见”,针对洛阳理工学院自身特点,文章讨论计算机学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途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建立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地方案,设计了专业课程与实践项目对接、科技创新项目开发过程资源管理、开发实验室预约为一体的工程实践管理软件平台,为培养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09GGJS-122);洛阳理工学院院级教研项目(10-JY016))。
作者简介:李蒙,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了国家信息化建设,国家产业结构更新必然使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支柱与方向,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支撑其产业发展,然而根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就业情况分别为“红牌”与“黄牌”,似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已经趋于饱和[1]。究其根源并非目前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结构上的不合理,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用人单位与学生无法有效对接的尴尬局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也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分类有了准确界定,明确指出分类培养科学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及规范。因此有必要针对地方高校特点,探索计算机专业学生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思路,以期实现提高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进一步满足国家信息产业发展要求[2]。
1计算机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一个怪象就是本科生回炉,各大计算机培训机构的教室里一半以上的学员具有本科学历或是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学生主要希望增强实用性方面的能力,与企业需求接轨,这往往是高等教育最为欠缺的,而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似乎都是科研型人才,强化理论分析,忽视实际应用,导致学生无法从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丧失学习动力,最终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方法都无法有效掌握,造成为了就业再次回炉的现象[3]。
早在2006年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其实已经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了分类:从国家的根本利iNpEE0+aX5DNLnkPPDM4pcPTeJAexFjAmax8LxoDz3U=益来考虑,必须有一支计算机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因此需要高校培养相应的科学型人才;同时大部分IT企业,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需要大力培训工程型人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都需要大批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可见在培养科学型计算机人才的同时,从服务国家信息化的角度必须加强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培养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科学型人才以原始创新为基本使命,创新的领域可以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或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而工程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考虑所建造系统的性能,还需要评估系统的代价以及其他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具体的工程既可以是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系统,也可以是软件的系统,包括应用软件或者系统软件。应用型人才同具体应用领域的人才相比,他们更了解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更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更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为了实现计算机专业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对现有的专业课内容及教学模式、实践环节、教师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4]。
2计算机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2.1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积累。然而学生工程实践及具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目前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过程,因此应当首先对现有的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首先要强化专业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建立专业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的对应关系。每门专业课程都有最终要实现的具体工程对象。以我校目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为基础,建立如图1所示的课程与工程项目对应关系。课程开始时由任课教师布置具体项目内容、设计任务、验收标准,重开发结果更重视开发过程管理,强化专业课程内容与工程应用实践关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5-7]。
图1计算机专业课程与工程项目对应关系
其次改进现有教师课堂宣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无论是计算机语言类便于工程表现的课程还是理论性与抽象性较强的纯理论课程(如数据结构),要求在每一个章节都设计相应的课堂实验环节,实验题目要求具有本章节教学的针对性,章节开始时,对实验内容及意义进行讲解说明,在教学过程中现场演示工程实验完成过程,强调将教师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使用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设计与实现,提高学生参与及互动。
2.2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学习过程尤其强调知行统一,因此必须为其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提供相应的环境。探索并分别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校外实习基地为主体的多层级的工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环境。
首先以科技制作协会为平台,以参加“挑战杯”、“电子制作大赛”、“软件制作大赛”为项目对象,由系里提供场地、设备、资金、指导教师等支持。通过各种类型的软件与硬件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通过导师制的推行,为大二以上的班级指定导师,对其专业学习进行指导,并让学生参与到其导师科研项目中,导师从其纵向和横向课题中提取出相应的课题,指导学生完成,为学生工程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加强与本地IT企业联系,我们开拓了大量的校外实习基地,覆盖了从软件开发、测试、硬件设计、调试、网络设备部署、安装、企业信息化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公司。针对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安排进入不同的企业实习,巩固了理论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年轻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要想在工作后持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也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但由于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为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的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全方位地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高校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还是高校毕业的博士或硕士,其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工程应用能力偏弱,因此年轻教师培养模式也必须进行改革。
通过省教育厅的科技特派员机制,派出有科研经验的年轻教师到企业中运用其扎实的专业基础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难题,从而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根据我校的年轻教师下工厂企业计划,让缺乏工程经验的年轻教师到IT企业及正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事业工作半年至一年。通过与公司的横向合作课题,将年轻教师直接安排在公司做课题,不但提高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也锻炼了年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以上措施,工程型及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效果显著,这些师资力量把工程实际中的问题,提炼成与理论相结合的项目用于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4一体化工程实践管理平台建设
为了便于学生参与工程实践项目及实现对项目开发的有效管理,我们设计了一个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管理平台。该平台由6大模块组成:课程与实践项目对接模块,任课教师通过该模块发布该课程的对应的实践课题;各种竞赛比赛项目管理模块,提供信息发布,学生报名,项目跟踪等功能;导师制管理模块,指导教师项目信息发布,学生通过该模块选择要参与的项目;校外实践基地项目管理模块,提供校外实习项目的信息与管理;开发实验室管理模块,提供校内工程实习基地场地及仪器的预约使用及管理;项目管理模块,提供整个平台下所
有项目的文档、代码及过程管理等功能。该系统为培养工程型及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技术支撑与管理平台,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一体化工程实践管理平台结构图
3结语
通过4年一个本科生培养周期实践,我们全面建立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与工程实践对应的训练项目;我系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赛获得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全国电子制作大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并在洛阳建立了12个校外实习基地,在北京、上海、深圳的外地实习基地培训教师10人次,学生110人次。一体化工程实践管理平台的上线运行不但有效地实现了项目管理,也显著提高了各个实习基地和实验设备的使用率与使用效果。我系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也提高到95.3%,用人企业满意度及我校的美誉度也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