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IT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1-12-31龚声蓉朱艳琴杨季文
计算机教育 2011年20期
摘要:地方综合性大学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面向行业及应用领域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为其主要目标。本文结合苏州大学IT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全面介绍了IT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培养思路及措施,并给出了具体思路。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IT人才;创新意识
1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及经济的复苏,各IT企业人才需求量大增。但是,企业却在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发愁。与此相反,不少IT相关专业毕业生因难以满足IT企业的需求,只得从事非IT行业的工作,使IT人才相对过剩。表面来看,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实质上则是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难以与IT发展同步。高校教学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造成了办学与社会需要脱节、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不足。为此,笔者在对IT企业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苏州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特色[1],对IT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2IT企业的需求及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苏州大学多年来长期注重校企合作,与在苏的10多家著名IT企业成立了IT企业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都组织委员会成员进行集中交流,听取IT企业对毕业生的整体反馈及具体要求,并就教学方案的制定广泛征求意见。从反馈的综合意见来看,IT企业首先看重个人素养,均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团队合作能力;其次,企业十分看重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外语能力和数学基本功
方面的基础知识;在专业技能方面,要具有综合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具有自主学习与强化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概括来看,苏州及周边IT企业需求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
应用型创新人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具有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二是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三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知识应用能力;四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四是以协作为手段的组织工作与学习能力;五是良好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指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不墨守成规、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
3IT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
我国的教育理论界早就从社会功能、智能结构等方面对人才类型进行研究,认为社会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这四类人才中,学术型人才要求基础理论深厚,有较好的学术修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着眼于培养未来的教授和学者;工程型人才要求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着眼于培养未来的主任工程师、总工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就业视角下IT人才创业教育生态链构建”(09SJB880127)。
程师等;技术型人才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更强调在实践中的应用,着眼于培养工程技术熟练的、优秀的软硬件生产、开发、经营、维护工程师以及专业技术管理工程师;技能人才强调岗位操作能力,着眼于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2-3]。
地方本科院校虽然从事理论研究的基础相对薄弱,但面对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术型人才不应作为主要培养类型,而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更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此外,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一般学科门类齐全,具有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所需要的软件环境及得天独厚的人才市场优势。因此,无论从自身基础还是人才市场需要看,地方综合性大学IT相关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工程型/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演变为软件或硬件产品的设计、项目规划或决策。强化实践能力,注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与企业沟通的能力,是这类人才培养的最佳手段[4]。大力培养工程型/应用型人才,符合地方院校特色,也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然而,单纯的工程型/应用型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不少企业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与强化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即要求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性/应用型人才,我们称之为“应用型创新人才”。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期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先后完成了教育部项目“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及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中之重”研究课题“多模式校企合作,探索IT人才培养新途径”等多项教学研究课题,提出了旨在“强基础、厚实践、重创新”的地方高校“三强三优”的IT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校企深度融通,采取课内外结合等方式,通过优化教学方案、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等手段来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图1给出了“三强三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1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性人才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培养出的。因此必须需要以课外科技活动为龙头,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强化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此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必须注意创新意识培养早期化、创新意识培养一贯化以及创新意识培养普及化。
图1 “三强三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创新意识培养早期化,是指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苏州大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设立了大量课外科技课题,如君政学者研修基金、学生业余科研基金、企业提供的课题以及老师自主设立的课外课题,学生从二年级起即可申请课外科研课题,从而使学生尽早有创新意识的萌芽。
所谓创新意识培养一贯化,是指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始终坚持,要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培养环节。为使创新意识培养一贯化,计算机学院组建了创新实验室,如嵌入式研发中心、飞思卡尔联合实验室,组建学生开放实验室,成立学生科技协会,使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涯始终有机会参与课外科技活动。
所谓创新意识培养普及化,是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辐射面广,不能仅仅停留在少数学生身上。为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办学生创新论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等,主办程序设计等各类计算机学科大赛。在这些活动中,必须使学生抛弃一种以得奖为目的的功利思想,让广大学生均有机会参加,并通过优秀学生带动广大学生,培养绝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意识。
3.2强化实践能力
对IT类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往往要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为此,我们通过实施“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组建实习基地群,并组织编写系列配套的实践性教材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所谓“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将单元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同开放实验室课题统筹考虑,并使之能结合未来实习基地的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实践内容和实践环节“一体化”。与此同时,还以校企合作为主线,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即同时安排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实践课题研究、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建设、实习基地群与学生开放实验室建设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5]。
在强化实践能力方面,针对单一实习基地难以从根本上形成校企紧密结合以及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以达到校企双赢的整体目标。在组建“实习基地群”的基础上,我们将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到全面校企合作的层次,进而提出了“多模式校企合作”的理念。多模式校企合作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多种校企合作方式;二是针对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三是针对学生不同的特长,采用不同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方式上,可采取与IT企业共同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与IT企业组成联盟等松耦合合作方式,也可采取共建实习基地、创新实验中心等紧密型合作方式以及校企共同参与教学的直接合作方式。在校企合作层次上,针对不同企业可采用不同合作模式,如针对研发型企业,采取项目合作、共建创新实验中心等方式合作,对应用型企业,采取共建实习基地和工程中心,共同开设实用性课程等方式合作。在选派学生方面,对不同学生,也可采用不同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如对于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主要安排到研发型企业及创新实验中心实习,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主要安排到应用型企业及工程实习基地实践。
主动与大中型IT企业进行广泛、深入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既弥补了实践建设经费的不足,又丰富了实践内容。组建学生开放实验室,则结合地方院校企业实际项目较多这一特点,让学生加入教师的实际课题小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实践能力。此外,我们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紧跟IT发展、适应地方企业需求,编写了系列配套实验教材,适应了学生的自主实践需求。
3.3强化综合素质
IT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仅仅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是难以完成的,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可结合学科优势,广泛开展学术讲座,增设人文类课程,强化外语能力,增强国际交流等,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每年均会聘请知名企业高级主管、政府机关领导和知名学者进行企业文化讲座、中西方文化讲座及专业学术讲座。同时举办各种活动,大力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团队精神,如举办计算机科技文化节、各类学科竞赛以及与企业共同举办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在外语能力培养上,实施英语、日语的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很大提高,选派学生到美国华盛顿大学、韩国全州大学、日本关东学院等海外高校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
4培养模式的实施
4.1优化教学方案
在优化教学方案方面,我校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让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来指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IT类相关专业教学方案进行全面调整,并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对各IT专业制定了子方案,如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创造创业型等,其中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核心。根据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的建议,我们增设软件测试及其平台、J2EE程序设计、UML统一建模语言、嵌入式系统与应用、软件项目管理等企业急需课程。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比重,设立系列课程设计,提高课内实践环节学分比例;增设课外实践环节,与课内实践学时比例为1:1,并记入课程平时成绩;单独设置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编译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等课程。增加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时间,并通过双导师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4.2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全面开展了课程群建设,优化整合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教学内容,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和重复。建立了程序设计课程群、硬件技术课程群、系统软件课程群、软件新技术课程群,并按课程群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同时系统组织教材编写,近几年出版教材20多部。其中《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多媒体技术应用》、《嵌入式与应用教程》等6部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的教材融入了校企合作内容,旨在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多媒体技术为例,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我们将实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侧重验证性实验,以音频、视频、图像、动画等媒体制作工具软件应用为主,通过这些软件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多媒体技术概念的理解。第二层次侧重设计性实验,以Visual C++和Visual Basic等语言及开发包为主,为进一步开发多媒体应用软件打下基础。第三层次侧重综合性实验,也以Visual C++和Visual Basic等语言及开发包为主,但实验内容可提升至简易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的设计,甚至可扩展至毕业设计。
4.3优化教学方法
我们组建交互式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课堂、在线答疑、课件点播等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将企业作为第二课堂,认知实习、假期实践、部分课程设计安排在教学实习基地进行。同时强化双语教学,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微型计算机技术、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方法,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课程,由外籍教师直接教学。
5实践效果及思考
“三强三优”IT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我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提升。2005年,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2009年,软件工程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奖励70余项,如ACM—ICPC亚洲区铜奖、长三角嵌入式系统创新设计应用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江苏省程序设计竞赛一等奖等。
“三强三优”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高度依赖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因此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和兼职师资队伍十分重要。可通过直接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聘请企业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高水平技术主管和行政主管担任兼职教师等方式组建一支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此外,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采取分层次、多样化考核评价体系,将更大程度地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如采取面试、专业学期报告、组织小范围学生主讲等考核形式。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从企业实际出发提炼出具体问题,供学生解决,并由高校和企业“双导师”及主讲教师共同参与学生成绩考核。
参考文献:
[1] 龚声蓉. 强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