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011-12-31韦潇

祝您健康 2011年8期

  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相当高,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我国,以总人口数13亿计算,则中风病人有550万~800万人,数字十分惊人。中风后存活的病人,有60%~80%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重者影响正常生活。这对于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所以对于中风后残疾的康复治疗,迫在眉睫。
  再大的难题,也会有攻关的勇士。位于上海西南角沪闵路上的解放军第八五医院分院神经内科,就有一支专门与“三瘫(偏瘫、面瘫、截瘫)做斗争的医疗团队。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们以独创的医学仪器、独到的治疗方法、独特的康复手段,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为数以千计的中风病人及其家庭送去福音。
  据介绍,近两年来八五医院分院神经内科共收治中风患者220多人,在经过3~6个月的治疗后,发病半年以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7%,发病半年以上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也在60%以上。目前,该科在中风患者圈子里已小有名气,其网站http://www.85fysjnk.org也有颇多点击率。该专科的50张住院床位一直供不应求,病人最多时竟加到60个床位,深得患者的信赖和欢迎。
  
  (一)
  
  走进神经内科病区,迎面就能看到,患者赠送的24面锦旗把走廊墙壁基本占满。环顾一圈,相对于沪上各级医院日渐改善的住院条件,这里只能说是中下水平。笔者心里不禁画了个问号:它对患者的吸引力、与同行的竞争力究竟来自哪里?
  顾超,40出头的年纪,思维敏捷,精明强干,是神经内科的科主任。他从独特的生物工程学视角出发,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疾病治疗管理模式与医疗临床管理手段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使得该专科在中风及其后遗症治疗与病区数字化管理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这里的核心竞争力,是独家拥有的仿生物电治疗仪,用这一仪器给患者做细胞层次的簇放生物电治疗,是我科特有的治疗项目,而且已被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对偏瘫、面瘫、截瘫等有较好效果。”顾主任介绍说。
  笔者曾长期从事新闻采访,对仿生物电治疗仪(以前称“生命信息治疗仪”)也有过多次报道。这一电疗仪器,是由顾超的母亲、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生、曾在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工作的老科学家顾涵森,与江南名老中医吴度民共同研制而成的,早于1994年就通过上海市医疗管理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国家专利,随后又获得欧美等13个国家的专利证书。
  周家凤,神经内科副主任,是这个团队中使用仿生物电治疗仪管理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的一位。她向笔者介绍了运用这台仪器结合中医针灸的治病方法。在做簇放生物电治疗时,先参考患者的脑磁共振影像,确定患者病变的部位,然后在病人的病灶局部通过针灸针直接引进不同剂量的编码生物电信号,一方面激活处于膜电位丧失功能的神经细胞,重建其细胞膜电位,恢复其正常的生理调控功能;另一方面明显地改善大脑神经细胞的供血供氧,减轻脑缺血缺氧的损害。
  该专科学术带头人、原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张福麟教授,对仿生物电治疗仪的治病原理对笔者做了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中风以后,首先一部分神经细胞因为缺少氧气和养料而完全死掉了,但是周围的大量神经细胞并没有死亡,处于“半死不活”状态。如果这些神经细胞分管语言功能,则患者就不会讲话了;分管上肢功能的,上肢就会瘫掉;分管下肢的,下肢就瘫痪了;分管大小便的,大小便就失禁了。“不活”其实是还没有完全死,如果采用外界力量能促使这些神经细胞恢复膜电位,则它们还可以救活。由于量子化生物电疗法采用的信号与正常人神经细胞传导的信号是一致的,因此易被神经细胞接受,能够激活那些“半死不活”的神经细胞;哪一部分的神经细胞被激活了,哪一部分的功能也就恢复了。
  张教授指出:当然,要激活这些“半死不活”的神经细胞,越早希望越大,时间一长了,这些细胞就不是半死,而是全死了,死亡的细胞再用什么办法也无能为力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从我们的临床实践看,众多中风后遗症病人脑CT片子显示的半暗区,也就是失去功能的神经细胞,大部分是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是可以采用生物电疗法逆转的,是可以被激活的,这也就是治疗中风及其扁遗症的希望所在。
  
  (二)
  
  来这里就医的病人,有脑中风引起的偏瘫、脊髓炎症或外伤引起的截瘫、四肢瘫、二便失禁、语言障碍,有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有小儿脑瘫引起的运动、智力、语言、听觉障碍,还有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功能紊乱、脑外伤、脑疲劳、老年痴呆……
  总之,尽是些疑难杂症。小护士们对病人归纳为“三多”:抬进来的多,昏迷不醒的多,三管(即尿管、鼻饲管、氧气管)齐上的多。既来之,则“治”之。你病情复杂,我治疗上就须“组合拳”伺候。该专科主要采用由簇放生物电疗法、脑循环治疗、超声、激光、远红外组成的理疗方法;由头针、体针、微针、药物穴位注射、中药涂擦、督灸组成的中医治疗方法;由手法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组成的运动疗法;以及由心理治疗、中西医药物颈动脉注射与静脉输液治疗参与的综合治疗方法。
  不难看出,除了“人无我有”的簇放生物电疗法,其他治疗手段大多是各家医院共有的。于是,怎样做到“人有我优”,就成为顾超这个团队刻意去研究、努力去做好的事情。
  这里先讲一讲“五步法”。听来简单,却是原创。大家知道,中风瘫痪的康复过程往往漫长枯燥,病人和家属像在走一条无尽头的路,信心和耐心容易一点点被磨去。该专科总结出康复治疗“五步法”,简述如下:第一步,临床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各项临床指标稳定);第二步,独立能坐(不依靠他人搀扶,不依靠后背支撑物品,在轻微外力推动下不倒);第三步,独立能站(不依靠他人搀扶,不依靠支撑物品);第四步,能实现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包括走得稳,无大小便失禁,能自己进食,能穿衣,认知功能基本正常);第五步,功能基本正常,回归社会(ADL≥90分)。
  “五步法”的好处是把中风康复这一漫长复杂的过程细分,使之阶段化、节点化,让每一步成果具象,使每一步目标清晰,医护人员可以根据不同治疗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患者可以由近及远,不断建立信心,最终积小胜为大胜。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及其家属非常认可“五步法”,觉得好懂好记,努力方向明确,心里感觉踏实,都很愿意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来做。
  再说说“查房”。这是无论哪家医院都有的制度。但这里的查房并不是仅由单一学科医师参加的,而是一个整合型、综合性的医疗团队——卒中小组:有西医,有中医;有康复治疗师,也有负责心理干预的护士……发现问题当场会商,马上落实到位。在诊断、治疗、护理、康复、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建立以电子病历与康复临床路径为核心的数字化医疗信息网络平台,该专科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奖掖优秀,激励创新。
  这里的成功病例很多,限于篇幅仅列举一二。
  经过3个月的持续康复治疗,因中风偏瘫导致卧床的汪根雨,如今可以自己乘公交车来复诊了,满脸的笑容说明了他心中的喜悦。这位72岁的老人有多年的高血压冠心病病史。2010年9月的一个深夜,他忽然感觉右侧肢体麻木、手脚无法动弹,家属立即将其送到附近的医院。清醒后的老人无法面对这样的结果:一侧肢体瘫痪,将长期与床为伴。本来乐观开朗的性格变得暴躁,怨天尤人,拒绝任何人的靠近。针对他的情况,护理部立即安排了心理辅导和独特的电磁平衡治疗,一周后老人居然在搀扶下可以坐起来了。自此他来了精神,每天5点钟就起来做康复练习,并且看到每个人都满面笑容地打招呼。针对他的情况,医生又增加了针灸、推拿和穴位注射,如今老人已经实现了生活的基本自理,可以出院随访了。
  83岁的杨辛慈,去年10月15日早晨起床时突然出现头晕、头痛,随后摔倒在地。经闵行区中心医院初步诊断为脑中风和高血压3级。听到这个恶讯全家人都懵了:老人是一个爱运动的人,一直身体较好,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怎么就倒下了呢?经其他病人介绍,杨辛慈来到八五分院神经内科治疗,入院时,右腿连抬都抬不起来了,而且精神萎靡言语不清,连老伴都不认识。当时的他,身上插有鼻饲管、尿管,烦躁不安,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不愿配合治疗。科主任和医生们为他制定出了系列治疗方案:西医给予降压、营养调节神经等对症保守治疗,中医给予针灸、推拿、电磁平衡治疗及康复训练,另安排护士按时进行心理辅导。1个月下来,杨老伯病情明显好转,右侧肢体开始有知觉了,功能测评从0级转为到2~3级。又过了半个月,杨老伯能独自坐起来了,他非常高兴和激动,这时颐主任告诉他:“我们的‘五步法’不仅能让你坐,还能让你站起来并且实现生活自理。”后来这些真的一步步做到了,病区走廊里不时就会听见老杨爽朗的笑声。出院时,他拉着医生的手感慨地说:“我没想到这辈子还可以站起来,是你们在我身上创造了奇迹!”
  结束采访时,笔者脑子里又浮现出进门之初对这里“吸引力、竞争力何在?”的思考。现在应该有了答案,那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