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夕阳正红老有所乐

2011-12-31陈红辉

祝您健康 2011年8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让他们老有所乐,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的确,心理老龄化,退休后的心理适应,丧偶与再婚,空巢现象……诸多问题困扰着老年人,他们正逐渐成为心理问题的主角。
  
  身体衰老是生命的必然
  
  什么是年龄?这里有几个不同的年龄概念。
  年代年龄,又称时序年龄或出生年龄,指个体离开母体后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平常人们所说的“多大”、“几岁”指的就是年代年龄。
  生物年龄,指个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及系统的生理状况、生理功能以及反映这些状态和功能的各项生理活动指标。比如一些运动比赛前有个“骨龄”检测,实际上就是对运动员生物年龄的判定。
  心理年龄,是根据个体的心理活动程度来确定的个体年龄,用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上的水平为指标划分年龄层次泡括个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智力、学习等心理活动。比如我们说“某个人显得早熟”、“这人好幼稚”等,这里的早熟、幼稚可以说就是一种心理年龄的描述。
  社会年龄,指所担任的社会角色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而言,往往是习惯上的认定,并与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按照年龄,我们可以把人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儿童、成年和老年。18岁以前一般被认为是儿童期,19岁到59岁为成年期,60岁以上为老年期,不过西方发达国家通常把成年与老年的分界线划在65岁。
  老化是所有生物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种生命现象。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必然会表现出衰老变化,老化最快的时期是老年期。正常老化叫衰老,不正常的叫早衰。早衰有生理因素,更常见的却是心理因素所致。
  
  老年心理保健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
  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他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此时能有效地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上的失常。
  二是社会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中,就有可能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
  三是生活因素。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经常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
  四是心理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就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就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
  那么,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寿高而不衰,把高质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够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通过健康适度的运动,达到锻炼躯体和大脑的作用。
  心胸放开宽。“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名利淡泊了,与人少争了,就能心平气和、身心健康。
  勤于学习,科学用脑。老年人要注重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
  保持乐观情绪。一个人只要乐观豁达,与时俱进,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清代著名画家高相轩曾总结有“十乐养生延寿法”:①耕耘之乐。②把扫之乐。③教子之乐。④知足之乐。⑤安居之乐。⑥畅谈之乐。⑦漫步之乐。⑧沐浴之乐。⑨高卧之乐。⑩曝背之乐(晒太阳)。
  
  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
  
  “昔为春月花,今为秋日草”。随着老年人社会角色、年龄等变化,相应也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如退休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生活圈子缩小,有些人会出现烦躁、焦虑、抑郁、情绪不稳等心理障碍或“退休综合征”。总体来看,老年人心理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健忘。进入老年期后,智力会逐渐减退,但其程度有很大差异,并且与个体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老年人的智力是逐渐下降的,一般认为18岁时智力达到最高水平,以后逐渐下降,由于个体的差异,可有10%~25%的人并不显示智力减退。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因此会出现健忘现象。
  焦虑。抑郁随着衰老、精神情感变化日益明显,表现为内心空虚,易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反应,常伴有自责。往往有杞人忧天之感,时有大难临头的紧张感,或是抑郁苦闷,遇到问题时缺乏进取态度。有不少人每月发作一次,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之久,表现为意志消沉、烦恼、抑郁焦虑等,并对往事多有自责感。
  情绪多变。当脑组织老化或伴有某些脑部疾病时,常有明显的情绪变化,甚至失去自我控制,容易勃然大怒,难以平静下来,其情绪激动程度和所遭遇不顺心事情的程度并不相对应。
  猜疑和嫉妒。人进入老年期后,自尊心增强,对周围人多不信任,常计较别人的言谈举止,严重者认为别人居心叵测,常为之而猜疑重重。由于生理功能减退,性欲下降,易怀疑自己配偶行为,常因之而争吵。并且由于判断力和理解力减退,常使这些想法变得更为顽固,甚至发展成为妄想。
  
  帮助老人战胜空巢孤独
  
  进入老年之后,各类事件多有发生,如丧偶、空巢、再婚、疾病等,不少人会出现心理问题,孤独感油然而生。专家认为,形成现代老年人孤独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因离退休而离开了工作单位和同事。从开放的大环境退缩到封闭的小圈子,带来了种种不适应。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退休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情绪较为稳定;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则比较复杂,许多方面的变化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与子女合不来。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代沟有扩大趋势,老人固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为后生认同,由此而疏于代际交往,与子女分开生活。
  兴趣索然,自娱乏门。有不少老年人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离开工作岗位后,除了吃饭睡觉,便是看电视,身心无所依托。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呢?
  老人可以通过自我调整、自我放松、倾诉交流、积极活动等来进行消除。同时,子女应尽自己赡养、孝顺老人的责任,身在外地时更要多加关心,让老人尽可能多地享受到儿孙绕膝、晚辈嘘寒问暖的天伦之乐。
  常与老人谈心。老人整日在家,活动范围小,加上对子女的牵挂和对往日好友的思念,内心常常不平静。小辈如能抽时间常和老人谈心聊家常,能使老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也利于家庭气氛的和睦。
  老年人是得天独厚的“悠闲族”,有人称,退休是“第二人生”之始,没有子女相随,卸下了抚育重担,正可自寻乐趣。鱼虫花鸟,走亲访友,优哉游哉(旅游),身心怡然,甚至有点癖好也无妨。幽默闲适大师林语堂称:“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可见有了这种消闲自娱,仰赖健全、乐观的心态,就会感觉到越活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