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地市党报的经济新闻报道
2011-12-31李艾凌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1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经济生活及其遇到的经济现象也逐渐多样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经济事件、经济政策、经济信息的广泛关注。人们希望通过媒体经济报道的帮助,把握经济形势和市场机会,从中获取与他们利益相关的经济信息。经济报道既然这么受到大众的关注,作为地市级党报,也应该在经济新闻上大做文章,服务当地经济工作,满足大众生活需求。
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曾指出:“学习经济学有助你了解你所生活的世界,可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活动和经济决策。”西方国家大多数比较有影响力的报刊,都十分重视经济报道,不仅拥有内设的经济研究机构,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家型采编队伍。比如,《日本经济新闻》在上世纪60年代就陆续成立了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日本经济数据开发中心、市况情报中心、消费经济研究所、日经产业研究所等众多经济研究调查机构,专业化程度很高。英国的《金融时报》拥有一批在全球享有广泛声誉的专家型记者。这些研究人员和记者的调查和撰写内容涵盖工商管理、金融与投资、个人理财、出口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评论与分析、个案研究和解释性数据与图表等,不仅为报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稿源,也成为国际许多商界精英重要的信息来源。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财经新闻、经济资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经济新闻专业采编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新闻正成为各媒体着力打造的主打新闻板块,也是各媒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长久以来,地市党报经济报道往往局限于地方经济形势分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年度重点项目展示等题材,却因为缺少引导性、可读性,难以满足受众需求。那么,地市党报经济报道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经济新闻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要求编辑记者要面向全局研究经济问题,思考自身工作,将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吃透中央精神,摸清基层情况,深知国情民意,把握正确导向,并为受众提供广泛而实用的经济信息。
首先,做好经济类新闻报道,我们要转变传统的观察视角,把本地经济领域的各种现象、问题放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坐标中加以定位和审视,避免坐井观天式的微观报道,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
其次,做好经济类新闻报道,我们要转换过去的新闻视角,摒弃陈旧的报道模式,变工作业务总结为透视事实本质的视角,变领导强调要求为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视角,变居高临下的说教为平等沟通的交流,以亲民的形式贴近读者,强化经济新闻的有效沟通。
经济报道要有专业化的水准、通俗化的表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受众,为大众认可并接受。如果仅仅报经济增长率、工业投资率、外贸出口率、信贷增长率等数字,大家一看就过去,根本不能从中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大家需要更深层次的、更透彻的分析报道,从中了解发展形势,判断经济走势。所以经济报道不能只是简单的“效益+措施”,还要与现有的经济利益体紧密相连,切实增强新闻的服务功能。这就要求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编辑记者,应当多挖掘、刊登集新闻性、实用性、信息性、服务性于一身的经济新闻报道,要扩大信息量,想受众之所想,通过尽可能多的各种渠道,为受众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在为受众释疑解惑的同时,更好地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服务,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增强决策的理性与科学性,并最终从中获益。
2008年以来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各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给党报经济报道调整转型、提升品质、引导舆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甚至有业内人士指出:全球经济的“不幸”已成财经报道之“幸”。如何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强化经济新闻,创新经济报道,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付诸行动。
为积极应对挑战,商丘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主动出击保增长、未雨绸缪防风险、立足自身求发展、加速调整快转型”的指导方针,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企业重组、农民工“本土化”、倍增内需、优化环境五个重要环节,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此,《商丘日报》及时推出“坚定信心、应对挑战”系列报道,如《力促“严冬”显“春意”》、《项目建设热火融冰》、《企业“突围”柳暗花明》、《为返乡农民工“筑新巢”》、《激活市场拉动内需“升温”》、《为经济破冰鼓春风》等,反映全市上下主动应对危机、积极规避风险,在危机中寻求机遇、在机遇中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取得的良好成效,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获得广泛好评,为全市度危机、保增长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为进一步搞好经济报道,《商丘日报》2009年1月起推出《财经周刊》,传递财经资讯,解读宏观政策,聚焦产业动态,对话风云人物,成为受众获知经济新闻的一个多彩窗口,也为记者撰写经济报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是国家连续7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2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一号文件下发以后,喜讯立即传遍祖国大地,犹如春风拂面,温暖了亿万农民的心。但是,这个文件究竟给农民带来了哪些好处,还有很多群众并不明了。商丘日报《财经周刊》刊发了该报记者采写的经济深度报道《一号文件给农民送来“大礼包”》。记者对文件进行了详细解读。如文件显示: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等。记者还随即进行了链接采访:看到中央一号文件中马铃薯也被纳入良种补贴范围的新闻后,睢阳区祥发种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发祥激动万分。原来,李发祥的合作社就是种植薯类作物,并对薯类作物进行深加工的。去年,他还曾因马铃薯是否应该有补贴一事向省、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写过建议书。“虽然不知道这项政策的出台是不是与我写的信有关,但看到国家开始关注薯类作物种植,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样一来,我们‘薯农’的日子更舒坦了。”手拿关于一号文件报道的报纸,李发祥激动地说,“在过去,只有小麦、大米、玉米等少数口粮作物能够得到补贴,今年增加了马铃薯、花生、青稞良种补贴,国家的这项政策将对我们发展薯类产业起到重要作用,我也更有信心了。”如此,把中央政策与群众的现实切身利益相结合,报道读来真实可信,服务性、指导性作用明显,自然也达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成功的经济新闻报道,还会对当地企业甚至经济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比如,商丘日报《财经周刊》刊发了记者采写的《质量效益: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一文,从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看商丘提升质量效益的战略意义。记者对商丘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采访和研究,找出发展的症结,直言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上不去,关键在于质量意识不强、质量效益不高,精辟阐述了质量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由此,记者呼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洪流中,全社会要形成强有力的质量意识,形成提升质量效益的整体合力。
经济新闻报道的特殊性、专业性决定了报道者既要有专家的态度,也要有专家的水平。任何记者都会有知识盲区,不可能一下子成为经济专家,但只要虚心好学,不断钻研,与经济专家学者交朋友,通过深入采访,也能写出很专业的经济新闻报道。
(作者为商丘日报社时政记者部主任)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