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纸出版过程中的“知识性差错”

2011-12-31胡殿文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1期

  报纸出版过程中的知识性差错是指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技术上的疏忽、知识面狭窄、文字表述不当等造成的内容上的差错。轻则文字、数字混乱,令人难以读懂;严重的还会造成政治性差错,产生很坏的影响。知识性差错在报纸出版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大,一般占1/3左右,不可不引起重视。本文试就报纸出版过程中知识性差错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知识性差错的种类可分为显性差错和隐性差错。显性差错属于低级差错,但影响出版质量;隐性差错较为常见,是报纸出版过程中需要集中精力消灭的差错。
  显性差错。显性差错显而易见,因工作失误、技术原因用了错误的数字、文字而出现的知识性差错。
  例如,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有家报纸以《北京申办 20000年(应为2000年)奥运会》为题报道,读者大哗。这类差错显然是因为工作失误、排版错误所致。
  隐性差错。隐性差错是与显性差错相对的。隐性差错掩盖在文章的内容中,需要仔细辨识才能发现。显性差错一般比较容易辨识,隐性差错则似是而非,辨识难度相对较大。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编辑和校对工作实际以及在报纸质量检查中记录的情况,将常见的隐性差错归纳为政治性隐性差错、数字性隐性差错、常识性隐性差错、失实性隐性差错四类。
  第一类,政治性隐性差错。由于编校不慎,导致一些有政治含义的差错。
  例1:(台湾)1999年向欧共体只出口自行车150万台……
  销量较1998年全面下降。原因是台湾厂商把工厂搬到了中国。
  简析: 该例最后一句将台湾置于中国之外,视台湾与中国为两个同等的政治实体,这是错误的。
  例2:因持有公司40亿股份而成为内地首富的沈文荣,一跃列为新科中国首富。
  简析:新科中国首富应为内地首富。台湾对大陆,港澳对内地。港澳是内地的一部分。
  第二类,数字性隐性差错。数字性隐性差错很常见,校对时碰到一些看似正确的数字,仔细品味,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如果疏忽大意,差错就会见诸报端。
  比如《财政收入过亿元》一文,原稿中是这样写的:“某县由于新上一批重点项目,增加了财政收入,截至目前,该县已实现财政收入12000000元。”由于作者没有按规范要求写成1.2亿元,而是全部用阿拉伯数字,结果少写一个“0”,变成了1200万元,造成主题和内文前后矛盾。多留个心眼,想一想、数一数、算一算,就能够避免差错发生。
  第三类,常识性隐性差错。编校人员不可能是文史哲、数理化门门精通的全才,也不可能是学贯中西、精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通才。社会阅历的不足、相关知识的缺乏往往会让人在面对一些常识性隐性差错时“一晃而过”。
  1.文史类常识。这类差错是因缺乏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常识所致。比如:“似乎很男人的汉武帝为了‘和亲’与王昭君‘失之交臂’,恼怒之余,把一个不相干的画工毛延寿杀了……”该例出自某报的一篇文章,说汉武帝与王昭君“失之交臂”,与史不符。汉武帝驾崩于公元前87年,而王昭君“和亲”是在公元前33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把关防错需要丰富的知识面。
  2.生活类常识。由于缺乏生活常识而不能辨识的错误。有家报社曾经刊登一幅《马儿你慢些走》的图片,说明文字是“每匹马都背负着两三百斤的水泥沙石”的内容。图片刊发后,有读者打来电话称图片中的马并非马,而是骡子,可以从耳朵形状上来辨别马和骡子。由此可见,采编人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果不是对马和骡子等牲畜一类的常识略懂一二的话,还真不容易看出其中的问题来。
  第四类,失实性隐性差错。此类差错实际是指虚假新闻,指新闻完全失实或关键细节失实,它比上几类差错更隐蔽、更能迷惑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隐性炸弹”。这些虚假新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情节虽然很夸张很离奇,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若不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一般很难辨识真假。因此,校对人员接触这类富有刺激性和冲击力或者感觉到不合常态的新闻时,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并具有分析判断能力,努力去甄别。
  其次,分析产生知识性差错的原因,既要从思想认识上查找不足,又要从具体层面上追本求源,认真研判。报纸上出现的文字性差错,包括五大类:一是汉字数字用法不规范;二是错别字;三是标点符号差错;四是语法修辞差错;五是常识性差错,或叫知识性差错。笔者从编校实际中分析,产生知识性差错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思想上不重视,没有把消灭差错当做大事来抓。有的报社领导认为稿件的内在质量是大事,编校质量是小事。对好稿优稿独家新闻抓得紧,忽视了经常抓编校的阵地意识。有人认为,报纸差错难以避免,甚至用“无错不成报”来搪塞、麻痹自己。报纸与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不同,电台是靠声音的亲切感,电视台是靠图像的视觉冲击力,网络则靠海量的信息,而报纸只能靠方块字和图片,因此,报社必须重视抓编校质量。
  常识性差错屡见不鲜。近年来,在街头巷尾、在广告橱窗栏里、在电视荧屏上,常识性差错随处可见。比如,电视节目主持人把澳大利亚首都说成是悉尼,把开普敦当成了国家。稍有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堪培拉,开普敦是南非的一个港口城市。
  政策法律意识淡薄,不慎、不辨、不查的现象很普遍。不慎表现为缺乏敬业精神,有一半的差错是因为不慎重造成的。不辨表现为缺乏专业素质。有些错误一般读者搞不明白还情有可原,可是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就一定要辨别明白。不查主要表现为缺乏职业习惯。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工作中一定会遇到自己不懂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就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去查资料。
  再次,要从提高思想认识、提升人员素质上下工夫,树立依法办报的观念,培养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从而降低报纸出版中的差错。首先要学习前人一丝不苟的出版精神。应该说,我们有过很好的传统。“善书”的概念早在汉代就提出了,并给出了三个标准,即“旧本”——具有史料价值,“主本”——没有残缺的本子,“精本”——“精校精勘,无错无讹”。其中,最后一条实际上就是对文字上的要求,即提倡没有差错。现在的一些报刊,编校质量为什么较差?真正的原因在于,内容没有经过认真推敲。如果文字马虎,内容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其次要培养自我纠错的精神,面对差错,不护短,敢于揭短亮丑。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校对工作,1941年,在延安出版《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时,曾在原稿上端作了批示:“请嘱同志们好好排,好好校对……保证一字不错。”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谈到消灭报纸差错的方法。他说,报上有了错字,就把全报社的人员集合起来,不讲别的,专讲这件事,讲清楚错误的情况、发生错误的原因、消灭差错的办法,要大家认真注意。这样讲上三次五次,一定能使错误得到纠正。2009年10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发表后,温家宝总理发现了其中的差错,虽然是一个岩石学分类的知识性差错,但温总理却毫不犹豫地通过新华社发布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歉。温总理自我纠错,显示了一丝不苟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知错即改的品格,值得大家学习。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依法办报的观念。在各类差错面前,编校人员要练就“火眼金睛”,成为一只优秀的“啄木鸟”。报纸的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大到时事政治,小到柴米油盐,校对人员必须成为集百科知识于一身的“杂家”,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堵住显性差错,纠正隐性差错。还要让善疑和多思成为一种职业精神。编辑、校对时不能迷信原稿,不能迷信权威,碰到疑问时要在心里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查阅工具书、上网搜索、致电询问有关专家等多种方法进行核实。另外,要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要以挑剔和苛刻的眼光去关注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看用词是否规范、准确,看句子表述是否清楚,看上下文是否合乎逻辑,看新闻内容是否违背政策。要有守门员一样的把关意识,力争做到城门不失。
  防止报纸知识性差错,事关依法办报的大事,事关报纸声誉度和美誉度,需要引起新闻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只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自己当做“最后一个把关者”,严于防范,做到“篇篇把关,事事把关,字字把关”,才能在提高报纸编校质量方面取得应有的成绩。
  (作者为驻马店日报社编委委员)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