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倒”报道的成因及破解之策
2011-12-31时汉枫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1期
摘要:新闻报道中的“一边倒”现状堪忧,会引发公众对于社会的不满和仇视。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眼球效应的利益驱动;报道思维的固化取向;舆论引导的过度偏向。“一边倒”报道无益于民众对于社会真相的把握,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难题的破解不仅在于对新闻报道中平衡原则的认可与普及,还在于报道者理念的解放与社会宽容度的提高。
关键词:新闻报道 “一边倒” 平衡原则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只有遵循平衡的原则,报道者才能尽可能地向受众展现这个世界变动的真相。但是,在现实的报道实践中,违背平衡原则的 “一边倒”报道却俯拾皆是。以上海世博会的相关报道为例,在世博会筹办期间,上海市有关方面集中所有的报道力量宣传世博会,而对广大市民所关心的拆迁、道路改造、交通堵塞等一些热点问题不仅没有及时回应,有时还隐瞒不报。
其实,谁都知道,为筹办世博会,上海相关方面要下很大的气力,上海人民也要以极其宽容的心态面对世博会场馆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在媒体的报道中,只有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市民才会解气和服气,才会从心理上认同、行动上支持这次盛会的筹办和召开。分析“一边倒”报道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眼球效应的利益驱动;报道思维的固化取向;舆论引导的过度偏向。
眼球效应的利益驱动
张扬色情暴力、炒作明星绯闻、强化感官刺激、渲染奢华糜烂、炮制神仙道人……以上表现都是为满足部分受众猎奇心理导致媒体新闻价值选择偏向的产物,其最终的目的无非是吸引更多的眼球而取得商业回报。商业利益驱动所导致的“一边倒”报道,已经成为社会“公害”。
在媒体有关 “李一道长”的报道中,可以透彻地看出这一被媒体吹捧为“神仙”的道长如何一夜之间蜕变为人人唾弃的“妖道”的。李一用“龟息闭气,双手导电,嚼碎灯泡,钢针穿臂”来赢取媒体的厚爱,媒体在毫无质疑的情况下找到李一身上的“神功”卖点大炒特炒,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很快被捧红了,成了“神仙”。李一成了“神仙”,其手段越来越高明,媒体的吹捧也越来越用力。后来,李一的名气越来越大,被不少受众奉为偶像的名人们也纷纷前往缙云山拜师修炼。李一成了名人们的大师,更成了诸多媒体的座上客,先在凤凰卫视、湖南卫视露面,后又上了《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这位公众仰慕的“神仙”的倒掉源自打假斗士方舟子, 2010年8月,方舟子通过微博揭出了李一造假黑幕,瞬间媒体又翻脸不认旧账,集中兵力把李道长赶下“神坛”。“李一神话”灰飞烟灭,成为历史的笑柄。
反思李一道长的“发达”和“衰亡”路径,展江教授作了如下精辟的分析:“媒体报道不应跟风。”②其实,媒体的跟风与商业利益驱动互为因果:为制造轰动效应、追求高点击率,片面迎合那些“求怪不求真”的猎奇者的需求。
对于今天身处激烈竞争中的中国媒体而言,追求经济利润已经成为媒体维持基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回报是任何一个身处商业化运作状态中的机构必然的价值取向,所以媒体试图在最短的时间里争取更多的受众,继而获取更多财源的初衷并无过错,但是媒介生产的是一种特殊产品,它对于人的观念及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媒体对于奇闻、丑闻、反常、轰动等类别的新闻的过度追捧,必然会给社会带来思想的冲击和行为的示范效应,“公害”也就不可避免。所以,今天媒体在追逐眼球效应的同时,必须将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置于重要地位,对于可能产生的“一边倒”报道秉持质疑的精神,摒弃一贯的一哄而上、一哄而撤的做法,而唯有最严格的自律才可能适度过滤引发眼球效应的“一边倒”报道。
报道思维的固化取向
报道思维中的固化已经严重地影响着报道主体对于采访对象的全面真实而客观的再现,这种固化模式下的报道也是造成“一边倒”报道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报道者实际上是媒体内容的真正生产者,其报道思维的固化表现为对其所报道的对象、报道视角、报道方法等的选择上呈现出多报一面、众口一词、全国上下一种声音的倾向。
2010年10月21日《南方都市报》以“‘烈士老师’谭千秋调查”为题刊出了一条惊世假新闻。 这条假新闻的主角是2008年5月汶川地震期间的“用身体护住四个学生的”谭千秋老师,塑造这一“精神楷模”的人是新华社的几位记者。今天,通过《南都》的报道,公众知道了当年的“精神楷模”谭千秋老师的报道是假的,但是为什么新华社的记者在采访和写作的当时会道听途说地“制造”一个所谓的精神偶像?这需要从记者对于此人物报道中的思维固化中去寻找原因:当时在现场,记者没有去核实第三人介绍的材料的真假,也没有找到有不同意见的知情人加以确认,而是非常主观地为大众制造了一个救人的英雄,因为他们以为在巨大的地震面前,中国人民太需要一个英雄。所以,英雄在新华社记者的笔端走出,正如记者所说,“ 一下子就被铺天盖地的巨大悲情所淹没。接下来的10天里,每时每刻,我们都在真切地感受着,那震后废墟上人民的坚忍和互助、每一个参加救援者的勇敢和博爱、每一个相互安慰和鼓励的眼神……而且,这份感受并非游离事外的旁观。大地震之后,一下子被扔到了灾区,我们的身份便不再只是记者”。③
“我们的身份便不再只是记者”的预设,使得有关谭千秋老师的报道完全违背了事实真相,一个被亿万人景仰的精神偶像瞬间的坍塌昭示着灾难场景中人性的多面色彩,而非简单化一的“救人”,这才是事实应有的真相。
记者报道思维的固化取向是个沉重的话题,它是多年来以宣传为导向的报道思维中训练出来的特定的取向,它的破解需要报道者观念的转换,即明确地区分出新闻和宣传不同的任务,然后制定出新闻的归新闻、宣传的归宣传的“楚河汉界”。否则,因为报道思维的固化取向所导致的种种新闻报道的怪现象仍会如恒河之沙不可计数。
舆论引导的过度偏向
对于一些涉及社会公共事件的报道,应该也必须进行适度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报道能够弘扬主旋律,能够引领和激励民众朝着正确的导向去思考,进而产生对社会的信赖和对未来的信心。但是,在遵守舆论引导原则的前提下,还应考虑避免过度和单方面引导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否则,便会陷入“一边倒”的难堪境地。
分析舆论引导的过度偏向所引发的公众不满的原因,会发现导致这类现象产生的根源大部分是由于媒体所肩负的政治宣传的使命所造成的。在破解这一难题时,实际上并非是媒体单方面能够通过自身的改造而净化掉的,需要媒体的管理者们以更宽容和符合新闻规律的态度来指导新闻宣传。如何避免过度的引导?从抽象的层面来讲,关键是把握舆论引导的渐进性原则。传播学理论认为,对于出现分歧的意见,在开放的环境下,“两面讲”的效果要比“一边倒”好得多,所以“传媒引导舆论时要头脑冷静,态度科学,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传媒要坚持用事实的客观力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切忌在报道上刮风起哄,搞一窝蜂、一边倒的报道,应该学会一边倒、两面讲”。所以,合理的引导比过度的引导会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边倒”报道无益于民众对于社会真相的把握,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对这一报道中存在的难题的破解仅仅赋予抽象的平衡原则是远远不够的。基于中国特定的报道环境,深思其出现的深层原因并对症下药,这才是最根本的出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媒介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报道者新闻理念的解放以及社会宽容度的提高,这些都是破解 “一边倒”报道的必用之策。
注 释:
①殷俊等著:《城市新闻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②展江:《媒体的捧与棒》,凤凰网专稿,2010年8月19日。
③《师魂不朽——“5·12”汶川大地震采访追记》,新华网,2010年10月24日。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