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音乐在广播中的作用
2011-12-31王旭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2期
广播是继报纸之后人类传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又一重要手段,也是最早的声音媒体。广播属于作用于人们听觉的传播媒体,音乐是诉诸人们听觉的艺术,二者可以说是志同道合、性情相似,自然会惺惺相惜、彼此接近。音乐靠广播这种开放式传送,传播得更加快捷,更加遥远,走出了剧场,走出了殿堂,走进了千家万户,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而音乐明星们靠着广播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能够家喻户晓。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音乐与广播联姻是音乐占了广播的便宜,是音乐依靠了广播。这种错觉又很容易导致广播节目的制作者不能正确对待所有广播中的音乐。其实,音乐进入广播并不仅仅是单方获利,而是为广播带来了许多好处,促进了广播事业的快速发展。从一般意义上说,它强化了广播的社会功能,使人们更加重视广播,更乐于接受广播。同时,它帮助广播突破了某些传播的界限,扩大了广播的受众群体范围。
音乐与广播的关系
音乐是什么?辞海中这样解释:“艺术的一种,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音乐起源于劳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音乐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孔子早就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给与了估价。蔡元培先生也十分重视音乐的功能,他提出了将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张,认为,音乐教育承载多方社会功能,对仪式、环境、心理、生理作出了全方位贡献。著名音乐人类学家A·梅里亚姆更是重视音乐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并总结出其十大功能,即情绪表现,审美欣赏,娱乐,交流,符号象征,身体反应,强化对社会规范的符合,树立社会机构和宗教仪式的权威,为文化的延续和稳定服务,促进社会的凝聚力。综上所述,音乐伴随人类的劳动诞生以来,就紧贴为社会进步提供服务,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音乐的这些社会功能,在与广播联姻时,统统带给了广播,强化了广播的社会功能,广播就自然更被社会关注,会有更多的社会团体利用广播为社会服务。
音乐,除了声乐中的语言意义外,还用声音的高、低、长、短构成的节奏、旋律来传达人们的情感情绪,因此,即使语言不通,人们也可以通过声音的节奏、旋律等实现情感的共振,不受国界、不受语言、不受文化、不受种族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有效传播。这是音乐在人际交流中的优势,是语言文字所不能相比的。在与广播联姻时,音乐同样把这一优势带给了广播。因而,广播传媒获得了音乐的特殊性能、功能,使广播的传播增强了力度,扩大了范围,在较长时期内成为有声媒体的龙头老大。这个地位的取得,除去广播的方便快捷、可远距离传送外,广播音乐作为广播传媒的重要内容,其作用不容忽视。
从艺术和技术层面看,广播音乐还对广播媒体的建设和发展起着更为具体的作用。广播的诞生是从传送语言开始的,但仅仅是语言的形式毕竟单调和松散,难以更多更久地抓住听众的耳朵。有了音乐的引入,即那些通过演唱、演奏获得了生命的音符给广播带来了灵感,带来了血脉,带来了表面的华彩,带来了内在的气机,使广播更具整体性,更有生命力。
音乐在广播中的功能和意义
音乐在艺术和技术方面为广播注入活力,即音乐在广播中显示了六个方面的功能。
音乐的连接功能。声讯节目都是由互不相联的栏目组成的,而且栏目板块内容也时时刻刻在变化,除去长篇连播,不管是军事文化还是经济科技都是独立成章,广播中如果随手拿来,一篇一篇不停地读播,播音员不但会手忙脚乱而且会疲惫不堪。与此同时,听众也会因节目的单调和枯燥陷入听觉的钝化而关机走人。广播音乐的介入解决了这一问题,每天它伴随着开始曲,通过节目之间的一段段连接曲,像穿联珍珠的链条似的,将每个节目连接在一起,使它成为一串,然后再用终了曲给它画个句号,从而使不相关联的节目板块成了统一的有机体,使单一的形式有了变化,避免了听众听觉的疲劳。另外这种连接还不是单一的穿在一起就结束,而是像瓜藤和果实一样的连接。这种连接是有生命的,它是根据节目的需要选择的,它要给节目的成熟输送营养,使栏目更加丰满。正是由于广播音乐的介入,整个节目才变得不松懈,节奏感强,播音员播音张弛有度,听众也才会乐中求知,轻松入耳。
音乐的滋润功能。广播节目如果仅仅是语言节目,节目做得再好,播起来也会觉得干涩,疙疙瘩瘩不流畅。而音乐在连接节目的同时,又像泉水一样滋润着各个栏目板块,它以背景音乐和广播剧、诗歌、散文朗诵、广告的配乐形式出现,渗入节目之中。这使播出更加流畅,而且也滋润了栏目,使其变得更加丰满,也必然对节目本身的情感情绪起着丰富作用,对节目营构的艺术氛围也必然起着强化作用。因为音乐本身就有着强大的渗透力,它可以为一个成功的主题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另外,音乐是与人类的实践相傍生的,它已经成为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的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个适应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更需要外部世界美的事物净化并陶冶人的心灵。可以说生命的完美已经与音乐息息相关。想想看,当音乐已是人类存在方式之一时,渴望音乐的人们怎能将具有滋润心灵的广播音乐拒之于耳外呢。因而广播音乐始终都发挥着润滑广播自身、滋润听众心灵、维系广播媒体与人类联系的巨大作用。
音乐的红花功能。广播音乐除具有连接功能和滋润功能外,还有扮靓频道的红花功能。这种功能主要是通过“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爵士乐、戏曲音乐”等专项栏目实现的。当作为专项栏目设置时,此时的音乐已不再是其他栏目的呼应和陪衬,而是成为主题栏目,像别的栏目一样已经成为广播园地中独立存在的花朵。而且音乐栏目的花只要认真培育,很容易开得艳丽多彩,能够俘虏听众的耳朵、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能够提升整个广播的档次,使其更受听众欢迎。
音乐的陪衬功能(也就是绿叶功能)。广播的主要内容还是语言类节目,它是以传播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和自然历史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这是广播内容的主体,只有办好语言类节目,广播才有生命力。广播音乐在广播中除以上三个功能外,还要发挥绿叶的作用。这个功能主要还是以栏目间奏曲、背景音乐、配乐等形式出现。它以绿叶的形式出现在各节目之间,用自己的绿色衬托红花的艳美。这种绿叶功能发挥得好坏,要看它是否适应了花朵的要求,是否配得正确。如果不认真思考、认真选择,随便拿来就用,音乐和节目的内容不能相互映衬、相互配合,再好的音乐也没有用处。还有一种情况,音乐虽没离题,曲子却陈旧不堪,这就如同残枝败叶配红花,根本起不到衬托作用,听众很可能因为听了你的过渡曲感到别扭而关机。所以在发挥广播音乐陪衬功能的时候要精心选好每一片绿叶。同样还要注意花与叶的适当配合,不能喧宾夺主,如果绿叶淹没了花朵,这样绿叶的功能就是反面的了。
音乐的包装功能。广播音乐的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栏目的装饰上,它不只是从一旁陪伴和烘托,而是根据栏目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其进行精心的装潢,使缺点得到弥补,亮点更加光彩夺目。就像用羽裳、钻戒、金钗、玉佩装扮美丽的新娘。音乐包装主要表现在栏目前的连接曲和广播剧等影视节目的插曲,它能起到叫板和点题的作用。在叫板方面,如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儿童节目《小喇叭》,开始曲“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哒嘀哒,哒嘀哒,哒嘀哒哒哒”一响,马上像集合号一样将孩子的耳朵凝聚到收音机前。还有,像过去军事栏目选用的《解放军进行曲》,农村节目的歌曲《社会主义好》,都能起到“叫板”作用。叫板就是用独特的语言或声音唤起受众的注意和期待,进入审美状态或倾听状态。在广播中以上提到的“叫板”都为栏目的成功进行了很好的包装,使你还没听到内容就已经知道它的特色,就被歌声所表达的情感情绪牢牢抓住。这些广播栏目和叫板式音乐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还有广播音乐中的交响乐、爵士乐、民族音乐、外国音乐,有的雄壮激昂,有的婉转动听,有的如泣如诉,它们像孔雀的羽毛、仙鹤的丹顶、王冠上的珠宝包装着广播,使广播保持了长期的辉煌。
音乐的承载功能。承载功能是广播音乐对于广播的又一重要功能,也就是说它不但要把节目穿起来,滋润好,衬托漂亮,包装美丽,还要把它运送到听众的彼岸。承载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有点像船与水的关系,一个是托起来使船不沉没,一个是动起来推船向前走。广播的流程有点像企业作业,编创人员先做好节目(产品),再把节目装进栏目(集装箱),然后再送上频道(船)。但这时候船没有浮起来,它还需要水的承载,否则就要沉没。而托起广播之船的水就是广播音乐,它用优美婉转之音抵销了来自栏目的重压。同样,广播之船又是在音乐之水的推动下有节奏地前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广播音乐选配的不好,不畅通,也会使广播之船沉没或搁浅。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广播音乐在履行为人类社会服务职能的同时,还在从各个方面为广播的建设、运行和发展作着贡献,同时也是广播媒体同电视、网络竞争的重要手段。可惜的是有些广播电台对音乐功能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表现在对广播音乐工作人员配置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编辑草率,不给音乐栏目好的时段,拿不出精品音乐栏目,在选配音乐插曲或背景音乐上不顾栏目需要张冠李戴、以次充好……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播出质量和听众凝聚力。广播音乐的弱化,加上其他因素,使得广播在与电视、网络的竞争中优势渐失,许多广播听众变成了电视观众和网络观众。
强化广播媒体功能,发展广播音乐
近些年来,为拓宽广播发展道路,强化广播媒体功能,广大广播媒体工作者做出了很大努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广播的不可弱化和不可替代性,较好地守住了阵地。但从强化个性、突出优势、精化产品上来看仍有差距。笔者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想从听众的角度,对促进广播音乐的发展提些建议。
第一,我们需要提高对广播音乐功能的认识,摆正其应有的地位。要切实把广播音乐当成办好广播的重要因素,当成大事来抓,坚决克服把其当摆设、填空,甚至可有可无的成分。要像德国基督教新教教派创始人马丁·路德那样对待音乐,“将音乐作为高贵的艺术,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财富,它近乎于上帝之道,音乐的宝藏是那样的精美和珍贵,以至于我试图谈论和描述它们时总是找不出恰当的语言”。要用音乐教育家米歇尔藿格尼斯提出的“音乐是场开心的盛宴”的高度去为听众选择节目,针对听众的不同层次和群体,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奉献给大家。在办好音乐栏目的同时,还要帮助听众提高音乐欣赏水平,请有关专家对音乐知识、具体作品风格做一些专题介绍。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就是说有了好的红花还要有懂花的赏花人,只有听众的欣赏能力提高了,听众队伍扩大了,才能为广播争取更高的收听率。
第二,需要配备高素质的编辑创作人员,加大对广播音乐的功能研究、作品研究和听众需求分析。例如广播音乐较电视音乐就有较大区别,电视音乐有画面相伴,更容易唤起观众注意。因此广播音乐在制作、播出质量和功能发挥等方面都要更加讲究,以更多更优秀的广播音乐作品为广大听众服务。
第三,应该增加广播音乐的播出时间,增加栏目甚至设立专门音乐频道以满足人们对广播音乐的需求。
第四,要切实用好广播音乐服务于广播的六项功能,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精每一段乐章,运用好每一个音符,使其成为广播飞翔的翅膀。
目前来看,电视、网络比广播有着图像优势,但广播也有比二者更方便、更快捷、更经济的长处。笔者相信,只要广播不断提高播出功能,保持好自己的优势,提高节目质量,强化播出手段,特别是广播音乐,它是听觉艺术,是用无生命的音符组合成的有生命的天籁之音,要用它去渲染生活,传播美育,娱乐人生。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艺术系)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