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二泉映月》的艺术特征
2011-12-31邢丽萍
新闻爱好者 2011年12期
摘要:《二泉映月》是一首民族风格十分浓郁的二胡曲,为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代表作,也是二胡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乐曲。该曲把情寄予其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曲中苍凉哀怨的旋律,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感慨,使我们犹如见到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诉他不幸的遭遇和坎坷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旧中国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现实,表现了华彦钧倔强不屈的性格。
关键词;音乐特征 二泉映月 艺术创造
音乐艺术以优美动听、起伏不断的旋律,复杂的节奏,不同凡响的音色,来表现我们的现实生活,反映历史的变更,体现作者及演奏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人们的思想及感情。在电影《二泉映月》中有一首著名的二胡独奏曲被人们所喜爱,这首乐曲是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作品《二泉映月》。该作品倾诉了他苦难的一生,揭示了他辛酸愤懑的内心情感,表现了他青松般的性格与气质,回肠荡气,催人泪下。如今这首乐曲已经走向世界,几乎成了外国人心目中二胡的代名词。
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
华彦钧(1893—1950),小名阿炳,是江苏无锡的民间音乐家,他是当地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独生儿子。阿炳生活在中国人民灾难深重,受尽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欺凌压迫的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国运日暮途穷,人民饥寒交迫。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受尽了权势们的欺压凌辱。但是他从不向命运低头,爱憎分明,他用他的歌声和琴声对旧中国的邪恶势力、卑劣行为进行揭露和抨击,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也有人把阿炳当做叫花子看待,其实他与一般寄生于社会的叫花子们却截然不同,他从来没有随便地收取过人家一个施舍的大钱,他是纯粹靠演唱、演奏来维持生活的。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人家叫他奏他才奏,人家给他报酬,不管多少,他并不道谢,也不争多嫌少;有时人家请他奏唱,即使不给他钱,他也一样很高兴地奏唱。社会动乱,生活无依无靠,个人生活的苦难遭遇和民间艺人的低下地位,磨炼了阿炳坚毅自信、刚直不阿的坚强性格,这对他作品艺术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阿炳在童年时代就随他父亲学习音乐技艺,十三岁时已学会琵琶、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他勤学好问,凡遇到别人会演奏的乐器和曲调,他都虚心请教、学习。结果,当地流行的乐器,他几乎样样都会,而且都奏得相当的好。阿炳二十一二岁的时候,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眼疾一天一天地恶化下去,到他二十六七岁的时候,瞎了一只眼睛。瞎了眼睛的道士,是得不到有钱斋主们的欢迎的,所以,他三十岁左右时,便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1928)又瞎了一只眼睛,成为一个纯粹以卖艺度生的民间艺人,从此以后,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他原来的名字,便渐渐被人们忘记了。他自己也常叫人不要用他原来的名字,他说:“华彦钧这一名字,我久已不用了,谁都不知道;你们还是叫我瞎子阿炳的好,因为街上很多人所熟悉的,就只是瞎子阿炳这个名字了。”他不但会演奏乐器,而且还能唱,他能自己一边拉着胡琴或弹着琵琶,一边歌唱。把每天听到的新闻,通过他的歌喉,用有力的节奏、合仄压韵的歌词唱出。他具有超人的音乐才能,演奏技艺高超并掌握多种乐器的演奏技法,有极高的音乐修养。对中国乐器样样精通,其中以琵琶为最精。阿炳成年以后又用各种途径拜不少民间艺人为师,广泛和深入地学习当地的民间音乐,特别是江南一带的民间歌曲和地方戏曲音乐,这些都奠定了阿炳艺术创造的深厚基础。
《二泉映月》所表现的意境
无锡惠山脚下的二泉,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世称“天下第二泉”。是阿炳经常卖艺的地方。《二泉映月》便以此命名。从曲名上看,《二泉映月》似乎是以描写景色为主的标题性作品,其实这首乐曲本来是没标题的,它的曲名《二泉映月》是当初杨萌浏先生(1889-1984,中国音乐史家,民族音乐家)、祝世匡先生和阿炳即兴商定的,与乐曲的内容并无密切关系。《二泉映月》的创作,实际上是阿炳在长年的流浪卖艺中不断演奏、不断加工而成的。它不是主要描写天下第二泉的美丽景象,而是抒发了作者对旧社会苦难生活愤懑之情。表现了他宁折不屈的坚强性格,以及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们对于《二泉映月》的理解,不应完全借助标题,而应从乐曲本身的音乐表现进行理解和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首民族风格十分浓郁的二胡曲,为阿炳的代表作,也是二胡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乐曲。乐曲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又把情寄予其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音乐把我们引入夜深人静泉清月冷的境界,更通过曲中苍凉哀怨的旋律,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感慨,使我们犹如见到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诉他不幸的遭遇和坎坷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旧中国底层的劳动者的生活现实,表现了阿炳倔强不屈的性格。
《二泉映月》共有六段,是单一形式的变奏曲式。乐曲由引子和六个乐段构成,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经过五次变化和发展,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乐曲的速度变化不大,但力度的变化幅度大,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乐曲的引子以轻微的但又吸引人的音调作为开端,犹如一声凄楚的长叹,开头便是“断肠声”,恰如其分地形容了短短一句引子的思想感情。随后附点音符和旋律的迂回下行,犹如内心思绪万千的无限感慨和叹息。唉!这吃人的世道啊……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盲艺人背着乐器,拄着竹棍沿街流浪的形象,在皎洁的月光下,远处惠山泉水在流淌,在这美丽的景色下作者沉痛叙述了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
在乐曲一段小的引子之后,音乐呈微波形的旋律线进入主题。主题由三个乐句组成,第一句旋律宁静、平稳,是一个沉思的、倾诉性的乐句,是深沉的倾吐,仿佛他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流浪累了,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突然以强有力的翻高八度的旋律,打破前面的沉寂,音乐开始激昂起来,流动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这一乐句是主题性格的一个重要部分,每次主题变奏时,它几乎都保持了原型,没有大的变化。音乐进入第三乐句时在高音区发展和变化,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阿炳以变换不定的重音、独特的演奏指法,特别是力度的急骤变化,使旋律铿锵有力,富于变化,进一步抒发了他难以平静的思绪,达到音乐段落的高潮。这一乐句在以后的变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主题从一开始的平静深沉转为激昂,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
乐曲的第五段是整个乐曲的高潮部分,在这里音乐高两个八度的变化,高亢有力,铿锵如金石之声,表露了阿炳内心无法抑制的激情,生活的艰难、悲惨的身世、无情的打击、残酷的现实,对这一切阿炳不是悲观的懦弱、颓废的消沉,而是深邃的思考、反抗和热烈的探求,阿炳以战斗的姿态和乐观的精神对待他的艺术创造,这正是阿炳作品中最积极可贵的一面。
此曲层次分明,但又一气呵成,旋律优美动听,但又浑朴苍劲,是一首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的好作品。著名音乐家小泽征尔听完这首乐曲后泪流满面地说:“此音乐应跪着听。”这,就是阿炳的作品,他在演奏中经常使音乐略带几分悲凉的情绪,贴切地表现出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在中国近代史上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
《二泉映月》的音乐特征
阿炳生活在江南水乡,并参加道士音乐的演奏,耳闻目染地受到道教音乐的熏陶。那么道教音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音乐呢?若观察一下它的内容,我们可以说,道家的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就是那些宗教意味的礼赞音乐,其中也有着不少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素称为道教正宗的四川青城山天师洞常道观的道家,他们所用的唯一宗教歌集《全真正韵》中的一百多首歌曲中,就有很多是古代的词牌和近代的民歌。阿炳所属的道派是演奏各种丝竹乐器和锣鼓乐器的一个普通的道派,他们在神前所奏的丝竹锣鼓曲调中,有着原词为“一个姐儿年十九,端条板凳拦门坐……”之类的曲调;他们所谓《梵音》合奏曲调中,所有的都是民间合乐的曲牌,所以阿炳在大约近三十年的道家生活中,对江南的民间音乐,已经有了相当广泛而且相当深刻的修养。他的音乐的旋律特点受江南民间音乐的影响,而江南民间音乐的旋律线,是以级进及小跳为主的,形成波浪式的旋律进行特点,节奏比较平稳、柔和、饱满、清新秀丽,以抒情性的作品见长,这与江南秀丽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语言特点及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阿炳除了对江南丝竹非常熟悉,对江南流行的小曲也大部分都能演唱,这给他的器乐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而生动的原始素材。《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与当地的民歌及戏曲就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他的音乐是在江南音乐的基础上的创作,既保持了江南音乐的特征,又有自己的音乐特征,这个特征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体现。
1.在《二泉映月》曲中阿炳多用动作果断、坚定并有一定棱角的滑音,表现为起弓带有音头,动作轻快、刚直,表现了作者坚强的性格特征。
2.表现在音乐旋律上的大跳,八度音程、五度音程的跳进,使音乐在平柔的旋律进行中顿生棱角,表现了阿炳倔强的性格及奋发向上的精神。
3.从旋律线来看,他的音乐还表现在乐句之间的旋律线的大幅度的变化。而在我国民族音乐中,一般旋律线的发展以平稳及下行为主,阿炳在音乐中运用了旋律线直线上升和下降,而且非常急骤,他根据二胡各把位的音色及表现力的不同,非常严谨地、有层次、有逻辑地展开乐思,表现了对传统旋法及演奏法的大胆突破。
4.节拍重音的移位。在《二泉映月》曲中的节拍重音常与基本乐理中的规则相距甚远,而接近于民间锣鼓中的重音形式。这是阿炳受江南戏曲、小调、锣鼓音乐等民间音乐的熏陶而形成的。
5.透音的运用。在演奏内弦上把位一指的“2”音时,食指迅速地一放即按,隐隐约约地透出一个空弦音,别具风味。这是阿炳吸取了江南丝竹的演奏手法的结果。
6.定把演奏是阿炳演奏风格的又一特点。由于他是边走边演奏换把不方便,故一段旋律一般只在一个把位中演奏,遇到把位以外的音用伸展手指按出。通常音会稍高一点,但这正好符合“辅助音向骨干音倾斜”的音律美原则,听起来十分悦耳,且刚健有力。
总之,阿炳的创作远不止这些,他的演奏超脱了狭窄的师承墨守、技术呆板的模仿,开启了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联系他周围的生活环境,他的技术发展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仅就音乐而言,对一首乐曲的学习,可影响他对别的乐曲的了解,对一个乐器的学习,可影响他对别的乐器的演奏技术;对他人的唱或奏的倾听,可影响他自己的唱或奏。但更重要的是音乐以外,还有着无限广大的天际:阿炳有着他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在他周围,有着影响他和改变他内在感情的一切事物。这一切,都在他的音乐技艺中间,起了决定作用。他所受到的黑暗环境的压迫,远比一般市民所受到的更深。《二泉映月》倾诉了他苦难的一生,同时也是他坚强性格的写照,透露出一种来自底层人民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来。它以新颖和富有创造性而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受到人们的喜爱。
参考文献:
1.赵寒阳:《二胡演艺知识500问》,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2.袁静芳:《民族器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3.《中国艺术研究院阿炳曲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4.《艺术教育》,2005(5)。
5.《音乐论丛》,1981(4)。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音乐系)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