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如何支持大学生就业及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
2011-12-31陈昕
陈昕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创业作为最积极的经济活动和最积极的就业形式,具有拉动经济和促进就业的双重作用。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校推进教职员工全员支持就业工作,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成为大势所趋。
1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含义和背景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即毕业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是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国家教育部也在1999年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因此,大学生在高校教职员工的全员支持下,与社会力量合作、与家庭合作、与同学合作创造属于自己的产业或社会新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可能,而且也是一种必需。
2 高校教职员工全员支持就业工作的现状
高校的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责任。但是较长时期以来,高校全员支持就业工作存在制度上、思想认识上和工作上的缺失。高校教职员工全员支持就业工作的氛围不够,教职员工全员支持就业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制度上,高校普遍缺乏比较详细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就业工作,就业工作依然停留在号召动员层面和依靠教师的自觉性上,缺乏刚性约束。在思想认识上,有的教职员工认为,学生的就业工作是学生政工队伍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造成高校学生政工队伍在就业工作的舞台上唱“独角戏”。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职员工对学生的就业问题不闻不问,只负责上课教书,对自身的思想意识、工作态度、言行举止、业务水平等“隐蔽课程”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等等。上述种种情况,不利于高校教职员工全员支持就业工作目标的落实,不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3 建立激励机制,保障高校教职员工全员支持就业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刻认识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也体现着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办学的“生命线”,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强化领导,建立激励机制,动员教职员工全员支持就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是坚持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完善的领导体制。学校和各院系均成立了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门工作机构,专人负责就业工作。每年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总结表彰先进,研讨就业工作,明确工作目标。
二是建立“三联系、四挂钩”的责任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三联系”,即学校领导联系院系,院系领导联系班级,教师联系学生。学校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工作作为考核有关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的重要内容,实行就业工作考评结果“四挂钩”,一是与院系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考核结果挂钩;二是与院系领导和教师的年度考核挂钩,就业工作考评结果影响院系每一位教师的年度津贴;三是与院系的教育教学经费、学生工作经费和就业工作经费挂钩;四是与院系的招生计划挂钩。通过建立并实施激励机制,形成了领导重视就业、教师关心就业、学生工作队伍服务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局面。
4 高校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途径
4.1 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大学生要想在毕业之后比较顺利地进行创业,就要在大学阶段树立创业理想,坚信创业理想能够实现,从而为这个理想的实现而不断的奋斗。高校需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逐渐形成自主创业意识。其次,要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得以有效发挥,并善于根据新形势适当地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最后,要培养创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能力。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创业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等。
4.2 加强自主创业教育
高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开启创业成功之门的钥匙。创业教育是开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它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目的,使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自主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当中,不仅通过理论学习,还要开展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创业的实践活动,确立其“学以致用、学以创业”的意识,增强其自主创业的信心,为其以后的创业做好必要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目前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配套措施、规章制度还没有健全或者落实,这就要求国家制定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需改善创业环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要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金融支持。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是资金的缺乏,毕业生跨出校门进行自主创业时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资金积累,这就需要政府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加强服务意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之门。要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进而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再者,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指导、支持和保护等一条龙服务应贯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中、后三个时期,积极有效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4.4 要转变社会观念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政府机关才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应当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创业过程中,父母要关心他们的创业,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社会还必须提供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向社会广泛宣传,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在创业者遇到暂时的挫折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因此,像每一个新生事物都难以避免种种阻碍并最终冲破阻碍一样,高校只有通过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全员支持就业工作,才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搭建一个扎实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1] 黄世扬,许力.论大学生自主创业[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74-77.
[2] 许中华,雷育胜.大学生自主创业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