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是地球的下一个主宰者

2011-12-31陈华文王成栋

科学24小时 2011年12期
关键词:海洋生物陆地小行星

文|陈华文 王成栋

谁是地球的下一个主宰者

文|陈华文 王成栋

人类在一次无法逃避的毁灭性灾难之后,与地球上的诸多物种一起灭绝了。也许10年之后地球又恢复了平静,地球上孕育生命的水依旧存在——

灾难大片《2012》设置了这样的疑问:如果地球遭受了毁灭性的灾难该怎么办?当然,这样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引起众多口水,结果也总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目前看来,电影终究是电影,不是现实。2011年只剩下最后一个月,至于地球毁灭和世界末日,你我都还不曾看到这个迹象。看来,人类还可以继续高枕无忧。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讨可能存在的假设,这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与预测地球的未来走向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地球作为目前已知的人类唯一适合居住的星球,万一它被小行星撞击,地球上的生物会怎样?是不是绝大多数的生物都会灭绝?不妨用实例来说明。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35亿~2.65亿年的地球主宰者,它们支配地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6亿年之久。然而,就是这种曾经不可一世的地球主人竟在瞬间被毁灭了。至于它被毁灭的原因,至今尚无定论,目前小行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等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但不管怎样,恐龙灭绝可以肯定与地球环境的变化有关。这一点,从侏罗纪末期形成的岩石和恐龙化石本身的状态可以推断。

在进入讨论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小行星的破坏力。小行星撞击地球作为世界四大突发性灾难之一,给人类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这也难怪,在传统印象中,小行星体积小、质量小,似乎对地球构不成大的威胁。其实不然,这些高速运转、轨道不固定的小型天体,其貌虽不扬,但一旦进入大气层冲向地球,后果便不堪设想。一颗直径为0.3米的陨石就足以把地面砸开一个很大很深的洞,陨石坑就是这么形成的。只不过这些肇事的小行星在进入大气层后便摩擦燃烧,撞击到地面时体积已经很小,其冲击力和破坏力已经微不足道,所以才未酿成大祸。但是一颗直径超过500米的小行星在地球上空盘旋而来就足以让人捏几把汗了,其毁灭能力不亚于当年毁坏了几万平方千米森林的通古斯大爆炸。2010年有科学家声称,一颗名为“1999RQ36”的小行星可能会在2182年撞上地球。这颗行星直径超过1800米,若撞上地球会引发广泛的灾难,甚至引发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说是灾难会引发物种灭绝,这也仅仅是对于一部分物种而言,对剩余的物种来说,它们在危机面前反而会展现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令人惊讶的适应能力,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成就自己物种延续和进化的使命。比如,近年来不断发掘出的证据越来越足以说服人类相信,在上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中,作为恐龙的衍生品,鸟类存活了下来,并繁衍至今。

我们都知道,现在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繁衍至今的“恐龙”。有人甚至认为鸟类在地球巨变之前就已经逐渐与恐龙家族渐行渐远,这些后来蜕变成鸟类的恐龙体积小,与体积庞大的其他恐龙相比,其攻击性和防卫能力更差,只能食素。

这些小恐龙看似在暴力横行、适者生存的自然界有命运之虞,实际上“船小好调头”,这些小恐龙为了生存而进化,它们两翼的翅膀可以用来飞行,机动性和迁徙能力更强。在那场大灾难来临之后,统治地球超过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而这些小鸟却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

同样,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旧的物种灭亡,自然界就有新的物种出现,这是大自然存在已久的法则。我们不敢妄言人类能不能在这场假设的灾难中劫后余生,但可以肯定,地球会有新的主人出现。而且,这些成为新的主宰的物种必定是类似于鸟儿那样善于变通,适应力极强的物种。

谁会是走到最后的幸运儿?谁又会成为继恐龙、人类之后,这个神奇星球的主宰者?

比照人类的兴盛和崛起,不难揣测,倘若灾难再次来临,陆地上的生物所遭受的劫难会远远大于海洋生物。换言之,海洋生物躲避灾难的能力远远强于陆地生物。下此论断是有事实依据的。当年恐龙灭绝之时,陆地生物几近全军覆没,海洋生物却存活了大部分,后来很多海洋生物爬上陆地,衍化出今日万物,正因为这个事实,有人推断海洋是“生物的摇篮”。

当然,之所以肯定海洋生物在灾难面前存活几率大于陆地生物,并不是因为海洋生物的适应能力有多强大。从某种程度上说,海洋生物的适应能力还不如陆地生物,之所以敢有如此臆断,只是因为它们生活在海中。

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如今地球表面海洋面积约3.62亿平方千米,接近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含有13.32亿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水是生命之源,生物的细胞主要是由水构成的,离开水源,人最多存活一周左右,其他动物也基本上与此持平。

海洋不仅有水,而且有着复杂的生态环境,海洋平均深度约为3682.2米,最深处1万多米,超过了人类目前所能到达的地下深度。广袤的面积、大量填充其中的海水、复杂的环境,决定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也提升了海洋对地球环境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无形之中给海洋创建了一个防灾减灾的天然屏障,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

当然,海洋环境也会有变化,但是很慢,这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等矿物质,这些物质足以影响海水的变迁速度。这样,它就给海洋生物留下了充足的应对时间和准备机会。从已知的情况来看,海洋表层和深层的生物种类差异巨大,表层因为水的流动性大、阳光充足、浮游生物多,因而生物种类繁多。而深海区域,阳光几近于无,生物生长缓慢,但在这里却生长着许多古老而生命力顽强的生物。

当然,海洋之所以能保留这么多的生物种类,是因为它的生存环境的稳定性。比如,气候中最敏感的温度变化速度,海水就远远低于陆地。毕竟,海洋的保护膜是海水,陆地的保护膜是大气层,海水的密度等远在大气层之上。这就决定了陆地动物对气候的敏感和依赖度远远高于海洋生物。须知,恐龙当年的灭绝就是从气候急剧变化开始的,恐龙时代中期,地壳运动加剧,使得地质活动频繁,造成了陆地气候变化。到了恐龙时代晚期,由于气候变得干冷,使得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恐龙灭绝的趋势便不可逆转。

想象一下,如果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后,陆地上地动山摇,气候骤变,陆地动物猝不及防,而海洋生物则依赖其特殊的生存环境从容进化。若干年后,当大陆生物消耗殆尽之时,海洋生物从容走出海洋,慢慢进化,想必又是一段类似于人类的进化演变史吧?到底哪种海洋生物能完成这一壮举,目前仍不能妄下论断,只能交给时间来见证了。

猜你喜欢

海洋生物陆地小行星
我国发现2022年首颗近地小行星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看海洋生物
课例
小行星:往左走
“隼鸟”2再探小行星
B612小行星上的爱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