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又欣托起梦想的新绿

2011-12-30庞贝王彤

创新科技 2011年11期
关键词:生物制药制药绿叶

文/庞贝 王彤

李又欣托起梦想的新绿

文/庞贝 王彤

李又欣说:“我的梦想是以中国人的身份、以中国公司的名义在国际市场上至少推出一个创新药。”

为了这个梦,李又欣于2007年从德国归来,加入中国制药行业的新锐企业绿叶制药,并将他的这个梦直接融入了绿叶制药的愿景当中。

2010年,绿叶制药明确了其宏伟愿景和十年战略目标:做最受尊敬的世界领先药企,2020年进入世界制药企业100强。

绿叶之梦

李又欣并非学生物制药出身。1978年,李又欣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那时中国正是“科学的春天”,在科学春风的鼓荡与激励下,青年学子们对于科学充满了跃跃欲试的热情,这种热情鼓舞着李又欣,他一路在北大从本科读到了博士。

学化学的李又欣转而对生物制药产生兴趣出于偶然的机遇。在他读研期间,偶然参与了卫生部与计生委的长效避孕药研制项目,开始接触到生物制药领域。

初试牛刀,李又欣竟然凭借研究成果获得了当年卫生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一无心之得使他对生物制药产生浓厚兴趣。博士毕业后,他来到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做化学制药的相关研究。

1991年,李又欣申请的洪堡奖学金获得通过,欣然赴德。自此,从不懂药到完整融入药品的研发,李又欣开始走上生物制药研发之路。

多年来,李又欣一直从事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与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化学制药、新型制剂、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多个门类。发明多种用于组织工程与药物缓释的生物型相容性材料,其中3种已成功进行了工业性开发。参与或主持多项缓控释制剂的研发,已获或正申请专利12项。于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引次数超过1 400次;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20余次。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虽然在研究成果上成就斐然,但是李又欣对于自己的所得总是隐隐缺乏一种内心的归属感,因此才有了开头提到的那个梦想。

1999年,时值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李又欣作为“百名博士观礼团”的成员之一,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见证了建国50周年阅兵式的盛况。观礼之前,博士团开赴全国各地作讲学报告。报告团一行到烟台时,李又欣的报告和经历引起了绿叶制药董事长刘殿波的兴趣,一番畅谈之下,随即展开合作,一个科学家的梦想与一个制药企业的梦想自此开始碰撞融合。

与绿叶同梦

如果关注这个时间节点,则可以看出李又欣与刘殿波的相遇既充满了恰逢其时的偶然,同时又是一种发展趋势的必然。

1994年,绿叶制药从10万元起家,在山东烟台宣告成立。这个在制药行业中初出茅庐的小公司埋头苦干17年,如今,已经拥有山东绿叶制药、南京绿叶思科、北大维信以及新加坡A-Bio生物技术等多家公司,绿叶制药也从名不见经传转而跻身中国制药企业前100强。但是,刘殿波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早在公司成立初期,绿叶制药就意识到研发能力对于一个制药企业的重要意义。在仿制盛行的年代,刘殿波毅然选择走更加艰难的自主创新研发之路。1998年,绿叶制药销售额刚刚过亿,即成立药物研发中心,从事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和新型制剂的研究和开发。

紧盯药品研发的绿叶制药,自然向此间的精英人士张开了触角。机缘巧合之下,李又欣便成为带动绿叶制药研发创新团队的领跑千里马不二之选。

“绿叶制药是个研发驱动型公司,”第一次见面,董事长刘殿波就对李又欣表示,“我们要做优秀的制药公司。”李又欣心里打鼓,“一个地方的民营小企业,真的能够坚持做研发吗?”尽管心怀疑问,但李又欣还是与绿叶制药展开合作——他和刘殿波志趣相投,目标清晰一致。

以“专业技术服务于人类健康”为企业使命的绿叶制药,其多年来在药品研发上的努力与成绩显示了其业界新锐的先锋做派,跃升为业内可圈可点的创新型药企。经过了8年合作,李又欣终于决定到绿叶制药集团工作。

人才与平台,就好比那个传颂了千年的“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种建立于共有梦想之上的互为成就,这是一种根植于共同价值之上的合作共赢。

2010年,绿叶制药明确了其宏伟愿景和十年战略目标:做最受尊敬的世界领先的制药公司,2020年进入世界制药企业100强。

追梦之路

我们看一组数据就会理解绿叶制药从“中国制药企业100强”到“世界制药100强”的转变是何其艰难;而这样一组数据告诉我们,绿叶制药从“中国制药企业100强”到“世界制药100强”的转变既充满希望,又是何其动人心魄。

2010年全球药品市场的销售额达到8 500亿美元,其中生物技术药与创新制剂创下新高,分别达到1 400亿美元和2 000亿美元。2010年中国医药产业总产值达1.25万亿元。据国家发改委预测,2011年医药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55万亿元,同比增长24%,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如何完成从中国制药百强向世界制药百强的转变,刘殿波已经在两个坐标点之间画出了路线图。这就是李又欣和绿叶制药的追梦之路。

先锋实力

2010年1月,绿叶制药集团“长效缓控释和靶向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成为科技部批准立项的全国第二批5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绿叶制药“长效缓控释和靶向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旨在瞄准国际创新药物制剂研发领域高技术前沿,针对医药产业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技术壁垒高、难度大的长效和靶向注射给药制剂及其高端辅料的研制开发,带动和促进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绿叶制药一直坚持对药物研发的重视与投入,不断巩固在研发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药物研发的规则是西方人制定的,因为资金充足,他们做药物研发相对简单。”中国的生物药研发如何做?李又欣有自己的见地:

新化合物路线是国际医药巨头惯常的新药研发之路,但是,与辉瑞等行业旗舰每年动辄近百亿美元的新药研发投入相比,国内医药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堪比九牛一毛,因此,在新化合物的研究上与大公司硬碰硬是不明智且没有效率的。

绿叶制药的选择是,不一定走全新化合物路线,在给药形式上做文章——弥补新的制剂在给药形式上的缺陷,提高药效、降低副作用;此外,对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改进其缺陷,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我们选择了有特色又有难度的研发”,比如新型药物制剂,这类药物在国际上价格较高,临床风险小,竞争力强,不易被仿制。绿叶制药将新剂型作为研发突破口,改进和优化现有产品,同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在新型制剂方面严格遵照国际标准,迄今已经积累了多个有价值的在研创新药。

微球技术是绿叶制药集团的“秘密武器”。在国际上,绿叶制药首先把微球技术应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上,开发长效缓释技术,希望能实现缓释技术治疗帕金森、老年痴呆症的梦想。

在微球技术上,绿叶制药与国际著名制药企业的研发并驾齐驱。李又欣说,“我们在微球产品的研发上投入了近十年的精力和心血”,现在“漫长的隧道里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在这个研究领域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即可以有系列产品,并且至少有一个以上的产品可能完成在美国的临床研究,争取在发达国家上市。

绿叶制药的另一个“秘密武器”是北大维信的血脂康。血脂康是一个独特的天然调脂产品,它被称作“中药科技创新传奇”。今年1月,血脂康为在美国FDA注册开展的二期临床研究已在中美两国同时启动,按计划将在2011年底前后完成,专家对临床结果均表示乐观。

李又欣说,研发需要勇气与耐力,能否坚持下来,有赖于企业带头人的胆识和勇气。作为一家成长中的民营企业,绿叶制药敢于在研发方面大胆投入,令业界钦佩。绿叶制药每年拿出超出销售额的10%用于研发,这个比例位居国内制药企业之首。

打造自主创新体系

与企业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的就是人才。作为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李又欣考核人才是否可用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学术基础如何,二是有无产品开发经验。

李又欣说,一个有价值的新药的研制,包含诸如化学、制剂、药理、药效、安全性评价、产权注册等诸多门类,它所对应的应该是“集团作战”,绿叶制药在这方面已经储备了相当实力,目前已经组建了多达300人门类齐全的高水准研发队伍。

不回避失败,才更接近成功。李又欣借鉴国际研发经验,狠抓研发质量管理。自2007年建立了研发质量管理部门,累计设立了500多条研发标准和规范,由专门的人员评价药物研发的过程。由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专家组成的项目评估委员会,定期审核在研项目,经过科学论证,发现不适合的毅然砍掉。对于早期发现的失败项目,集团设立了独特的奖励机制。

与专门的研究机构不同,作为企业研发梯队的领军者,李又欣注重人才的产品开发能力,建议公司引进跨国公司的产业化人才团队,以提高整体科研产业化水平,把新药研发水平整体提高。目前绿叶制药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创新体系,并且使创新能力与企业战略紧密相连——“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研发应有超前的眼光,至少考虑五年以后的医药市场需求,而不能以现在的市场为标准。”

在未来产品的走向上,李又欣有自己的判断:“我认为未来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将快速增长,或将超越肿瘤市场。”基于这一判断,绿叶人也将从这两个大方向上着力攻关,争取在未来10至20年内有所突破。

作为一个新型药企,绿叶的创新理念自然不仅仅体现在科研上,在生产管理上其先锋地位也十分明显。李又欣说:“我们做注射剂,这是高风险的剂型,因此安全性绝对保证,这是马虎不得的事情。”

自2011年3月1日起,2010版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我国正式施行。其实早在2009年,绿叶制药已经通过了澳大利亚的TGA GMP认证,2010年又再次通过复审。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准备欧盟的GMP认证。而在更早的十多年前,绿叶制药销售额刚刚过亿时,刘殿波便下决心投入上亿元资金引进德国先进设备,打造一流的生产实力,当时奠定的基础在今天仍在发挥作用。

李又欣说,与其他产业门类相比,作为一个生物制药企业,它与科学发展前沿更为接近,这就要求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机构既要有深刻的洞察力,敏锐把握行业动向,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市场需求转化成好的产品,而创新的最终归属,便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品,带来更好的临床价值”。

目前正在兴起生物经济新的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全球医药健康产业也正在从化学制药的方式向生物制药方式转变。抓住这次生物经济新的发展时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制药企业做大做强的难得机遇。去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经把生物制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绿叶人显然已经为这一时代转机所鼓舞,应时而动。

李又欣说,要到2020年实现一到两个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市。刘殿波则希望绿叶制药在2020年成为世界100强的制药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同时至少有一个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在发达国家上市。

如果将生物制药这一领域看作一片沃土,那么绿叶制药无疑希望做这片土地上的第一个报春者。他们将在这片沃土之上播种梦想,收获希望。

猜你喜欢

生物制药制药绿叶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绿叶对根的深情
斯里兰卡将在汉班托塔建200英亩的制药区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绿叶和红叶
桃娃娃
还在坚持的绿叶们
细胞培养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