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拙朴而高远的境界——评《文明的远歌》(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1-12-30安波舜

全国新书目 2011年4期
关键词:教育界余秋雨诗性

■安波舜

能够欣赏和出版熊召政《文明的远歌》,是我人生的第二次幸运。第一次的幸运发生在1995年,那年我编辑出版了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

直到2010年,我看了熊召政先生的散文,看到了两个同样伟大的作家,面对同一个历史遗迹和文物,发出不同的声音和回响,我忽然找到了余秋雨被口水被批判的原因。原来,对待历史,对待未知,一直有两种视角和纬度。一种是秋雨式的,就是站在当代的立场和主观视角,用今天世俗世界的情感和体温,去遥想和触摸过去的世界,用想象去填充历史的细节和空白,去表达一种人文关怀和诗性的温暖。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召政式的。召政式的熊氏散文试图或者努力实现的是让读者回到历史的从前,回到李白,回到杜甫,回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那个曾经逝去的历史瞬间。在那个瞬间里,召政先生让我们领略先哲和诗人们曾经沐浴的阳光和风景,领略他们情感的源泉和胸怀,汲取的不是现代的情感而是古代的情怀,吸收的不是世俗的雨露而是天国的阳光。因此,在熊氏散文里,我们见到最多的是庙堂,是佛像,是古桥,是阁巷,是忧国忧民的磅礴气势,是体悟生命的禅的辽阔和高远。

通篇的诗性都发端于一条路,一座桥,一朵云,一缕风,实景实拍,实体感受。无论是第一辑“烟花三月下扬州”里的万千景象,还是第二辑“菩提本无树”里的楼台庙堂,所有的情节和细节,所有的数字和年代,都有根有据,推断严谨。即使那些唱和的诗文,也中规中矩,古风犹存。因此,熊氏散文自问世以来,鲜遭学界诟病,也未遇刚出道的博士的挑战。2010年,熊召政的两篇散文《烟花三月下扬州》和《饮一口泊罗江》同时被湖北和江西两省选为高考语文赏析。

熊氏散文是用脚走出来的,是虚实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和实践的产物;有利于培植年轻人健康的身心和艺术养成;熊召政每年都爬冰卧雪几万公里,浑身上下都是越野的疤痕,《文明的远歌》里的一树一景,都是作者亲力亲为的体验。熊氏散文在艺术上古香古色,中规中矩,是美文的范本和古体诗的范本;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那个作家有如此的成就和作品累积。

熊氏散文中的境界拙朴和高远,其儒家的忧患和快乐观,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血脉当中。因此,有传承基础和价值。有人开玩笑说,读余秋雨的散文可以谈恋爱,熊召政的散文可以考大学,也可以考公务员。但据高考官员们说,熊氏散文之所以受教育界的青睐和欣赏,让孩子们朗读和背诵,主要是符合当前教育界的三个评价标准和一个宏观印象:知识性、典范性和价值健康,总体上“文”“字”美。听到这样的评价,便想到熊召政的样子:敦实、厚重,长国字脸。一部书基本上写十年。比如《张居正》,比如已经勘察研究了八年还在创作中的《大金王朝》……

猜你喜欢

教育界余秋雨诗性
余秋雨投其所好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余秋雨投其所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树立高中生健康消费观研究
余秋雨究竟捐了多少钱
《文化突围》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