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村官”生涯的启示
2011-12-29谭大松
当代党员 2011年3期
上世纪60年代末,习近平奔赴陕西延安梁家河大队插队,在那里入党,并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翻开习近平任“村官”时一桩桩感人的事迹,每一名大学生“村官”都会从中受到启迪。
磨顽强意志,不畏条件艰苦。当时,不满16岁的习近平带了一箱子书下乡,住的是窑洞,吃的是窝头。面对艰难的环境,他没有打“退堂鼓”,一干就是七年。大学生“村官”选择了“村官”之路,就要像习近平那样,不畏艰难困苦,把身心留在农村,以大山为伴,以土地为友,努力在农村磨砺毅力,炼就体魄,为以后的工作浇灌意志基础。
晒实干品质,真心为民办事。在农村的那些年,习近平除带领村民开展农田基建外,还自费到四川绵阳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回来为村民解决做饭、照明的燃料问题。习近平苦干实干的品质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范例。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OEllYeyt+WCQsXqwMkaWYw==,就是要像习近平那样,以干为先,带领农民干,和农民一起干。
亮为民情怀,心中装着群众。习近平回北京那天,全村没人上山干活,排了很长的队伍送他,足足送了五六公里,还有十几个人硬是步行30多公里送他到县城。正是习近平心系群众,情系群众,才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村官”,就要以前辈“村官”习近平为楷模,把群众当作父母一样敬重,群众才会真心拥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