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户外教育与儿童环境心态的培养

2011-12-29耿瑞丹

地理教育 2011年9期

  一、户外教育与环境心态
  
  1.户外教育的内涵
  现代环境教育十分推崇户外教育,主张让儿童直接接触、感受和体验自然。例如,雷切尔·卡逊(1956)特别强调儿童与自然的接触,坚信“感性”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感性就是要让儿童接触自然,到自然中去,发现自然的奇妙,发现自然的美,要有一双密切关注自然的眼睛。张耀东(2004)分析了体验自然在环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户外教育应该成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支柱。他认为:“户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对自然感情的最好方法,户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的最佳途径。”由此可见,户外教育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关于户外教育的概念仍众说纷纭。
  祝怀新(2005)认为,户外教育是一种有效的环境教育过程,它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直接从环境中得到真实、实际的体验,以便发展学生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意愿,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
  刘易斯(Lewis 1975)则认为:“户外教育是一种直接而简单的学习方式,是把课程延伸至户外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它是基于发现学习的原则并强调直接使用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以进行观察和知觉。”纵观诸多户外教育定义,可以发现有以下共同点。
  开展场所:教室之外。
  教学资源:室外的各类资源,如森林、草地、公园、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一些自然的或是人工的资源。
  目标: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热爱,不能把环境知识作为环境教育的第一要义,首先要培养儿童对环境的感情,培养儿童对环境的热爱。
  参与方式:直接体验,儿童与自然亲密接触,体验自然。
  
  2.儿童的环境心态
  “心态”一词,最早源于历史学和心理学结合的需要,由当时年鉴学派提出。当时对“心态”的界定也仅是粗略地将其纳入意识形态的范畴,并未加以仔细研究。心态(Mind)在英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心、精神状态、心情、意向、留意、关心”等,它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人内在的、精神上的活动。环境心态即对环境的精神活动、意志力,具有如下的对作为环境的自然和社会的留意、思想准备。
  意识到环境的优美
  心中装有环境的状态
  注意(思考)环境的状态
  心系环境之痛
  对环境问题有自己的思考
  从心理学角度看,“意识到环境的优美”是培养儿童积极环境心态的基础。由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较差,若在教育中过多地强调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就会让学生觉得他们生活的世界没有安全感,从而可能形成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因此,若要培养儿童积极的环境心态,就需要认识到环境教育不能带来“环境恐怖”,而是要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爱,让儿童感受自然不同的美,加深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直接体验自然生活,与自然做朋友。
  
  二、户外教育与儿童自然美感的培养
  
  “意识到自然的优美”首先要让儿童在感官上感觉到自然是美好的、舒服的、安全的,这是吸引儿童在自然中游戏、继续了解自然的第一步。户外教育恰恰在引导儿童亲近自然、用感官体验自然、发现自然的美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例如,在约瑟夫·克奈尔的《与孩子共享自然》中有这样一个活动。
  一位自然指导员带着一群孩子做了一次特别的郊游,首先,她把我们带到一个圣诞树林场,手臂一挥,眼睛里闪着光,郑重其事地大声宣布:“这就是松树林!”拖着懒洋洋的脚步,孩子失望地抱怨着:“这些树也不比孩子们高多少呀!”
  然后,她把每个人的眼睛都蒙起来,带着他们穿过一片阳光灿烂的落叶林。不一会我们听见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和老师的声音:“前面有座小桥(很安全),很窄,所以一次只能过一个人。”第一个孩子开始过桥了,接着就响起尖叫声和笑声。桥这边的人紧张地等着,不知道等着他们的是什么。
  他们蒙上眼睛继续前进。走了一阵儿,发现脚下的声音变了!不再是落叶的咔嚓声,而是轻柔、低沉的沙沙声。接着,他们走进了一片阴影,四周一片宁静,偶尔听到鸟鸣,微风中草叶全然无声。一个孩子打破宁静,问道:“我们这是在哪儿?”
  …………
  指导员说:“大家都躺下来,感觉一下,看这里有什么特别?”他们躺了很久,体验那份深沉的宁静,终于,指导员请他们摘下眼罩。映入他们眼帘的是绵延如海的针叶林耸入云端。孩子们从来没有用这种方式看过森林,完全被征服了!
  在这个活动中,当儿童把眼睛蒙上,靠听觉、嗅觉和触觉去感受自然的时候,他们“完全被征服了”。显然,儿童从中获得的感受比单纯的“看”要深刻得多。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对自然的美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不仅感受到大自然赋予的视觉之美,更感受到不同的感官之美,从而全方位地认识到自然之美感。
  
  三、户外教育与儿童自然情感的培养
  
  培养儿童积极的环境心态,还需要让儿童在情感上与自然产生共鸣,把自然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朋友,赋予自然“人格”,体会自然的“喜怒哀乐”,与自然之间建立一座感情的桥梁。情感共鸣的最高境界就是“物我合一”,置身在大自然怀抱之中,与大自然进行交流沟通,欣赏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态景色,人的精神境界确实会获得一种美感,一种升华。与自然为友,天人合一,乐而忘返,这是人生存的至高境界。与自然建立情感联系,自然就不再是人类利用的对象,而是可以与人平等交流的对象,是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朋友。
  户外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儿童对自然的情感。例如,在活动“我的树”中,儿童在森林里找一棵自己喜欢的树,用脸颊去轻轻地蹭蹭树皮,去闻一下这棵树,去听听这棵树的心跳,和这棵树比比身高。在儿童与树接触的过程中心灵是完全打开的,把自己融入了大自然,抑或是把自然看成了人的“同类”,是自己的朋友。这就是儿童与树的交流和对话,与树的感情交流。日本小学生冈村清美在经历了“我的树”活动之后,给自己的树写了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她对榉树的思念和关爱。
  我的树是榉树,
  从春天开始它就分成红色和绿色。
  非常美。
  我常来看你。
  寒冷的冬天,你要加油哟。
  即使是寒冷的冬天,我也要去看你。
  你要告诉我,你变成什么样子了。
  变成其它颜色了吧?
  树要是有三种颜色,那该多有趣呀!
  有四种颜色,那会更有意思了。
  下次我去的时候,
  你一定会长得又高又美丽。
  寒冷的冬天,你要加油哟。
  一定加油哟!
  通过这样的户外教育,儿童已经与自然建立了感情,愿意和自然做朋友,从而在儿童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了感情的链接,这种链接很可能成为儿童环境观念的萌芽。
  
  四、户外教育与儿童自然好奇心的培养
  
  儿童正处于一个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段,对周围环境有很多疑问。户外教育既能让儿童感受到自然的优美,也能让儿童感受到自然的神秘和巨大的能量,对自然保持疑问和惊愕。这样能使儿童对自然产生敬畏心理,崇敬自然、尊重自然。这种对自然的好奇心,也是儿童环境心态的组成部分。
  来到幼稚园的女孩A,顾不得放下书包就跑去看花坛。已经过了五分钟了,她还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看着。老师为了不打扰她,远远地观察她。就在这时,她大喘了一口气,环视了一下四周,当与老师目光相遇后,她笑眯眯地跑了过来,跟老师说:“老师,真漂亮啊,水跌倒了,闪着光呢。”这是她发现了水珠闪光的情形后,又惊讶又好奇地向老师报告她的发现。
  当儿童发现“奇怪”之事时,他们心中就会产生很多疑问。如上述之例中,小女孩很好奇为什么水珠会闪光。她对于水珠的形成竟然想象成是水跌倒了,儿童对未知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与想象。
  户外活动就是让儿童去发现问题,在心中产生疑问。当一系列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儿童就会突然发现,世界如此多姿多彩,地球上除了人类还有好多其它的生物和资源。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知识的丰富,他们就会思考如何与人类之外的生物和资源相处。
  自然的优美不仅包括眼睛看到的,也包括体验到的;不仅包括外在的优美景致,也包括大自然伟大的创造力量。在赞叹和惊愕中让儿童感受自然的美好,在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当他们看到河水被污染的时候,就会为自然感到惋惜;当他们看到草原因为过度放牧而失去美丽的时候,就会为自然感到痛苦。环境保护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培养儿童的环境心态就是培养其环境意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