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品课程内涵建设与网络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2011-12-29张泽洪张军
地理教育 2011年9期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文件)开始启动精品课程申报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建设了3 87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各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相继下发通知,提出建设精品课程的规划和措施,在全国高校掀起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各高校也规划并立项建设了一批校级精品课程。
一、精品课程建设和共享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学校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往往只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一旦申报成功后则动力大减,忽略了精品课程立项后的后续建设与维护,使其严重滞后,即重申报形式,申报数量,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
(1)重形式,不重内涵建设。为了申报成功,许多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进行分析,根据指标逐项进行弥补和强化。把课程网站制作得非常精美,注重包装,而忽略其内涵建设。许多高校整合全校资源,课程组只是临时组织起来为申报而成立,课程申报成功后基本就解散,无人专门负责该课程建设,更谈不上统一规划,长期建设。
(2)网络资源更新率较差。四川省教育厅对2003年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进行复核检查,在首批61门省级精品课程中,确定通过复核的课程31门,暂缓通过复核的课程30门,几乎一半以上课程不符合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其中许多课程录像、课件、习题、教材、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等网络资源更新率很低。笔者对网络上其它省市高校精品课程进行网络点击,这种情况也很严重。
(3)互动性不好。许多高校没有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很难了解到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而少部分了解的学生也很少使用或者不知道如何使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匮乏,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样的精品课程只是一种摆设,缺乏实践性,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4)共享应用性差。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其资源共享和应用性。一方面由于省、校级精品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高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共享应用性差;二是由于许多教师担心知识产权被侵占,不愿意将最优质的资源上网,导致学生不能享受到最优质资源;三是由于技术原因和其它原因,很多课程网站打不开或没有访问权限,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这样就达不到为教师、学生服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
(5)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水平低。精品课程建设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很多课程不能把课程资源转
化为课堂教学资源,为教学所使用,在课堂上没有利用该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教学,如通过该平台进行复习、指导、考试等教学活动。
二、推进精品课程内涵建设和资源共享的对策
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将全面实施“质量工程项目”,重点是提升“质量工程”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精品课程作为上一轮“质量工程项目”应当进一步加强后续建设,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建设水平。
1.强化精品课程项目的内涵建设
精品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精品课程项目的内涵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应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通过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2)加强教学内容改革。精品课程组应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3)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应不断探索和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应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应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
(4)加强教材建设力度。精品课程教材应是国家级的优秀教材。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5)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应形成课程负责人机制,形成合力的教学团队,团队中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和主辅等应搭配合理,队伍稳定。团队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积极性高,围绕着课程开展相关的教学改革课题和科研的工作,以课程建设为标杆,推动年青教师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
2.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通过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免费开放,充分利用各级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精品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应用。笔者通过调查部分高校师生利用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和学习情况,发现目前相当部分教师几乎没有进入过该网站,更别提学生能够利用该平台进行学习。高校应当加大精品课程等优质资源的宣传,发动教师利用优质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利用该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建立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网站,可在该网站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并进入该课程主页,进行录像、课件、习题等资源的浏览。目前,应整合全国各级精品课程资源,并通过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保证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运行,提供下载,使学习者和教师可以用适合的方式获取和使用精品课程资源。
(3)建立网上资源更新机制,提高资源更新率。网上资源的定期更新非常必要,而更新的工作量大,应加大对教师和学生使用精品课程资源等相关知识、技术和管理培训,提供便于教师更新资源的方法和手段,使课程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同时,可以通过建立检查评比、激励制度,构建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更新与检查机制,调动教师更新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更新率。
3.将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发挥示范作用
依托精品课程资源,完善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网络教育手段,将精品课程最优质资源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切切实实使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得到体现。
基金项目:质量工程背景下四川省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策略研究(四川省教育厅教研项目:P09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