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理科思维复习自然地理

2011-12-29邓士木

地理教育 2011年9期


  一、突出基本原理和规律
  自然地理中主要地理原理规律及复习要求如图1。
  
  
  一是复习地理原理规律要善于归纳。例如,等值线图的判读:若是等温线图,首先判断南北半球是解题关键,如果数值自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反之则为南半球;然后按等温线弯曲方向判断冷暖;分析成因若因海陆差异形成必须考虑季节,若因洋流形成必须考虑寒暖流,还可能由地形形成等。
  二是提高对图表信息提取、分析、比较与推理的能力。此点已成为地理答题的“门槛”和“瓶颈”,现在的地理考试,几乎每个题组都提供了相应的“图表信息语言”,每个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所给图表信息的判断分析,可以说是“图行天下”。分析原理规律图是复习自然地理的灵魂所在。复习时借助图示表达地理原理规律,以图释文、以图导思是非常关键的举措,复习应养成画图的习惯。如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可通过示意图揭示过程,用概念图固定概念,以应用图将原理具体化(见图2~4)。
  示意图:热力环流的形成
  
  
  概念图:
  
  
  应用图: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二、抓住内在联系构建知识链
  
  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果、逻辑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打通和掌握主要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将知识链织成知识网,才能形成地理学科思维。
  一是注意系统性关联。自然地理可划分为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自然带与生物物质循环等几个系统小专题,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去把握特征和成因。如复习大气运动的原理规律时应把握住其系统性,如图5。
  
  
  二是注意自然地理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洋流、气候类型和理想大陆自然带)的关联性。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决定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进而影响气候带的形成、洋流的分布,并最终制约自然地理的分异——自然带。如赤道附近→气温高、上升气流旺盛→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东岸受暖流影响向高纬度区延伸;北半球中纬度大陆西岸→盛行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受沿岸暖流影响向高纬延伸,如图6。
  
  三、建立原理分析思维模型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自然地理命题的立意所在,亦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尽管问题千变万化、推陈出新,其落脚点还是教材中的地理原理及规律。应善于根据这些规律建立思维模型,提高地理思维能力,防止思维偏差。如复习气候知识可以建立图7的思维模型。从这一思维模型图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
  气候成因分析模型——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下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决定因素;局部地区气温和降水发生改变是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下垫面因子影响的结果。
  气候类型的分布——受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控制形成的地带性分布和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下垫面因子影响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
  气候类型判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太阳辐射(纬度位置)→热量带→“以温定带”;大气环流→降水季节分配类型→“以水定型”。
  高中地理中常用的思维模型还有:光照图判读(四定法:一定南北与自转,二定晨昏线,三定日期与季节,四定太阳直射点)、时间计算参考方法(赤道参照法、晨昏圈切纬线法、直射经线圈法、平分昼夜半球法、日太阳高度最大最小法)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