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专题复习
2011-12-29李宏定
地理教育 2011年9期
一、直击高考
考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解读】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学习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是进行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知识学习的前提,该考点的具体知识要求包括: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明确大气的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与特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讲解(图1),学生清楚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自然而然就能理解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对大地的保温作用。
【考题透视】本考点多以某种天气或气候现象为载体,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涉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大气的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与特点。
例1:(2009年广东文基第43题)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为“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知识拓展,学生要想熟练掌握此考点,必须知道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本质:大气中的H2O、CO2、CH4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向外释放出更长的波,把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而温室气体中H2O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因此,大气中水汽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大气的保温作用,而水汽又是组成天气的主要要素之一,夜间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低,所以保温效果差,地面降温剧烈,使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形成雾,清晨太阳dO5oJ9P7I+HA4RJWvUVVf/T/0YsBLwPMaQhES2ftAV8=升起,气温回升,雾散之后便是晴天。
考点2:热力环流
【考点解读】热力环流是此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自然界中有许多原因使大气下垫面冷热不均,从而产生热力环流。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会看等压线剖面图(图2)。理解等压线剖面图,有几点需要注意: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垂直方向气压近地面高于高空面;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导致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因此,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同时,要能进行知识迁移,根据热力环流理论来分析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形成的原因。
【考题透视】此考点多出现在综合性题目中,是做题的关键知识点,作为隐性知识渗透,对解题起到支撑性作用。
例2:(2008年海南卷)图3为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的等值线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推测P地属于:
A.草原区 B.森林区 C.都市区 D.农耕区
18.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美国 B.法国 C.澳大利亚 D.巴西
解析:此题考查热岛效应的应用,城市地区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建筑物密集、缺少绿色植物等原因,使城市中心的气温比郊区高。
考点3:大气的水平运动
【考点解读】冷热不均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得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从而促使气流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由此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要认清影响风向的三种力的相互关系。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分析在不同力的影响下,大气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三个力的比较如表1)。
此考点所涉及的内容与物理联系密切,在高考复习时,可以尝试跨学科教学,从物理的角度,对水平气压梯度力进行正交分解,分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考题透视】此考点,多结合等压线来考查学生看图读图以及分析的能力,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要结合等压线进行复习。
例3:(2011年江苏卷)图4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略。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M地的风向是: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6.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解析:此题考查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方向的判断。图中M地东侧气压低于西侧的气压,风从高压向低压吹,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即形成西北风。
考点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考点解读】此考点从全球角度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其理论基础是热力环流形成的单圈环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了三圈环流,进而在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的培养,从全球角度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在复习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绘制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图。气压带、风带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要以理解知识为复习的最终极目的,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也有助于理解气候类型的形成。
【考题透视】此考点出题多为综合题,通常是作为分析气候类型的要素之一,也有部分考题,结合具体的天气、气候现象,让学生展开分析,处理解决实际问题。
例4:(2010年江苏卷)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5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l~2题。
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此题首先要对气压带风带熟悉,然后能准确定位冰岛的位置,才能得出准确结论。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暖的西风爬升到东风之上,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有助于火山灰的上升,而盛行西风则使火山灰蔓延到欧洲大陆上方。
考点5: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考点解读】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本专题的重点,也是难点。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因此,在复习本知识点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移动规律等;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一定是惟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所以在复习时要结合表2,把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分布规律、主要成因逐一落实到区域题图中。
【考题透视】本考点知识本身比较综合,高考出题也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可与地形地貌、人口、农业等知识相结合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结合区域地理来进行考查,此知识点为高考的热点之一。
例5:(2011年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6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7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4)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解析:图示黄麻产区位于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和降水量分析,而要回答出其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则要明确该地气候形成的原因: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而偏转成西南风,给所经地区带来非常丰沛的降水;冬季,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形成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在陆地形成西伯利亚高压,使副极地低压只残存在海洋上,残存在太平洋上的是阿留申低压,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使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所经地区降温减湿。
考点6:气候类型的判读
【考点解读】气候类型的判读是高考热点之一,主要方法可以归结为: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如表3、表4),即根据温度指标判断气候带,从降水特点来判断气候类型。
【考题透视】此考点多结合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或者其变形图来考查,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会看相关图表或者其变形图,提高学生看图、读图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例6:(2010年江苏卷)图8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示意图,图9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7~8题。
7.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 B.受暖流影响
C.受寒流影响D.受陆地影响
8.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图9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本组题以等温线图与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考查气候相关知识。
考点7:常见的天气系统
【考点解读】大气中经常发生的阴、晴、风、雨、雪等天气,都与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密切关系。此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有较多感性认识,因此要让他们会从气温、气压、湿度等方面概括天气特征,并能结合简单的示意图表(如表5、表6),分析不同类型的天气系统。
【考题透视】此知识点多以简图的形式考查天气与气候的相关内容,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看图读图能力的培养,同时尽量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天气变化,培养观察能力,体验有用的地理学习。
c4Ut6tYbHwyZdSiVR8aUKQ== 例7:(2011年浙江卷)读图10,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个季节天气呈现多变的现象。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
解析:本题以简图的形式考查天气系统与气候的相关知识,学生要熟悉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相关知识,同时又要熟悉我国的季风气候及其成因。
考点8:主要气象灾害
【考点解读】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灾害,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考题透视】此部分考题多结合地理热点问题进行考查,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热点地理问题的追踪分析。
例8:(2011年江苏卷)图11为豫西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分布图。一旬为10天,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与降水密切。据此回答19~20题(双选)。
19.图示地区年干旱旬数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增大
B.总体上自西向东逐渐减小
C.自洛阳向南逐渐减小
D.有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布
20.关于年干旱旬数分布特征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区等值线向东北凸出主要是由于该地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多
B.②地区干旱程度高于①地区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
C.③地区等值线分布主要受河流影响
D.图中等值线分布是季风和地形共同影响的结果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干旱灾害,根据图中年干旱旬数等值线分布,可知图示地区年干旱旬数的空间分布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增大,自洛阳向南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少,图中有闭合等值线则说明有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布。①地区等值线向东北凸出主要是由于该地受地形影响,处于山地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②地区干旱程度高于①地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②地处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量少,因而可知图中等值线分布是季风和地形共同影响的结果,③地区等值线分布与河流联系不大。
考点9: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解读】此考点要让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能归纳出气候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此考点难度不大,但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意义重大。
【考题透视】此部分考题,多以选择题或综合题的形式出现,意在让学生知道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很大。
例9:(2011年江苏卷)图12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变大 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析:1992—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说明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可推出该地区气温升高,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使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冰川大量融化产生水量流入海洋,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海洋面积增大,但海岸线长度不一定增加,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总体不变。
二、思路扩展
1.知识整合
图13为本专题知识结构,水热组合是组成大气环境的最主要因素。首先要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其次了解大气的运动,包括常见的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第三,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判读;第四,了解常见的天气系统;最后,要知道气候变化、灾害性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础,大气的运动状况影响气候的形成与天气的变化。
2.复习攻略
(1)利用知识结构图,完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图可以使繁多的文字清晰化,达到去支存干、由繁变简的效果。依据结构图中的线段或箭头,学生便于理解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利于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网络图,完善、充实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加深理解、便于识记、夯实基础、助于迁移运用。对于逻辑性较强的地理过程、涉及要素较多的地理成因,如大气热力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影响气候的因素等应注重运用。在结构图的搭建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或依据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出不完整的结构图让学生进行填充,突破易错的关键知识点;或让其边表述相关知识边绘制知识体系图,巩固地理知识,逐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技能。
此外,本专题所涉及的知识逻辑关系较为紧密,在针对某一考点建构知识结构图的基础上,还应依据考点间的联系搭建涉及要素更多、更为充实、更加完善的结构图。如果学生能够建构类似的结构图,说明其知识体系已较为完善,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会更为开阔、更加顺畅,考虑问题会更为全面,给出的答案也就会更为准确。
(2)进行方法渗透,强化图文资料判读。该专题内容在高考中多以图文资料的形式来考查,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图像的判读方法,能够有效获取、转化、表达图文信息,如近地面风向的绘制及判读方法、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等值线的判读方法等。日常教学中要注重相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熟悉具体的分析步骤。在判读某地近地面的风向时,首先依据等压线的分布状况画出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然后根据所在半球,定出偏转方向,判读出风向。在判读气候类型时运用“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步骤进行判读。在判读等值线时要关注特殊点、易考点——闭合等值线、相邻几条等值线的数值相等,在读出数值的基础上,常常还要结合等值线所在区域、题目中给出的图例或文字材料等分析出等值线分布异常的原因。如2011年福建卷7~9题先让学生依据气候风险度数值分布图判断出闭合处——E、F两地的气候风险度,然后判读出导致E、F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3)注重迁移应用,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导向,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学生在具备地理知识、掌握解题方法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能够举一反三、迁移应用,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因此,复习时要注重运用与生产、生活实例联系密切的背景材料,针对本专题的基础点、重点、难点知识设计出相关问题,以问题为驱动来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解题方法,能否做到迁移应用来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鉴于本专题内容——大气环境本身涉及的地理要素较多、与其它圈层联系紧密,在设计问题时还应注重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如2011年浙江卷选择题第11题,该题是以省会杭州的四个不同的天气现象为背景材料,结合四幅图像来考查大气环境的相关知识,虽仅为选择题但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等值线判读、近地面风向判读、常见天气系统、气流系统、气象灾害等基础知识。在分析该类综合性强的问题时,学生不仅巩固、运用了考点知识,还可以完善知识体系,增强获取、整理图文信息的技能,提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可以避免单纯知识识记、方法讲解的枯燥乏味,调整学习状态,体会地理学习的有用性,增强地理学习意识。
三、踩点热练
1.命题走向
从考查内容看:其侧重于考查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判断和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特点和成因以及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成因,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多面性和重要性,气象灾害对人类带来的影响和预防措施等。
从考查形式看:主要运用背景材料或气候资料、气候分布图、某地经纬网图等,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以选择题或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2.对症训练
(1)(2011年南京一模)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如图14所示),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水循环 B.温室效应
C.热力环流 D.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命题立意】命题着眼点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因为沙石和水的比热不同,所以白天升温和夜间降温不同,正如陆地和海洋一样。答案为D。
(2)读某地气候资料图(图15),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为: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气候统计图的判读能力以及气候类型判断的方法。首先,根据最冷月均温为26℃以上,判断为热带气候,然后根据降水为冬雨型,排除热带雨林气候,从而得出答案为C。
(3)(2009年广东卷)读图16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命题立意】旨在考查考生等压线图的判读以及风向的判断。首先要判断甲处气压分布状况(西低东高),再做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向右偏转,即可得东南风。答案为A。
阅读图17与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4)简要说明甲乙两区域北部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差异。
(5)我国一支科学考察队沿甲图中的L和M路线自南向北进行考察,发现两地段自然环境垂直带谱和生物生长量有很大差异。分析造成L与M路线自然环境垂直带谱差异的原因。
【命题立意】本题是以某一具体区域为载体,考查学生区域定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自然带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基本知识。分析时学生需具备较强的读图技能,能够全面、准确地捕捉到图中所呈现的相关地理信息。
答案:(4)甲:高原山地气候(山地气候)乙:温带大陆性气候甲地比乙地全年均温较低,年较差小;甲地比乙地年降水量较少,季节变化小;甲地比乙地太阳辐射强(5)L线垂直带谱完整(变化明显大),M线垂直带谱变化小原因:L线纬度较低,M线所处纬度较高;L线基带海拔较低(<200m),相对高差大,M线基带海拔高(>3 000m),相对高差小;L线面向海洋的迎风坡,M线南侧面向高山。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