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林区的开发与保护

2011-12-29曹元

地理教育 2011年9期

  一、东北林区概况
  
  东北地区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所环绕,山地上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是我国主要的森林分布地带和重点林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位居全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林区包括我国两个完整的植被区,即寒温带针叶林区和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区。按照地理位置,东北林区大体可以分为三块:大兴安岭林区、小兴安岭林区和长白山林区。大兴安岭林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北连黑龙江,西接呼伦贝尔草原,东邻小兴安岭,南依松嫩平原。这里夏季漫天皆绿,林木青翠欲滴,冬季银装素裹,茫茫一片林海雪原,被人们誉为“绿色金子的宝库”。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蓄积量的1/6,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等。其中,兴安落叶松占林区面积86.1%,树种总量占大兴安岭所有树种总量的72%,每公顷平均蓄积量为120余米3,是全区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一种特产用材林,故大兴安岭又称“兴安落叶松的故乡”;小兴安岭林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西北接大兴安岭,东南隔松花江谷地与三江平原相衔接,面积约400万公顷,树种大部分与大兴安岭林区相同,但红松所占比重较大,是本区具有代表性的优质用材林,故小兴安岭又被称为“红松的故乡”;长白山林区位于吉林省境内,是我国重要的木材及林特产品生产基地,森林植物种类繁多,结构也较复杂。北部和高山地带有偃松、越橘、杜香等,东南端有华北区系的油松、辽东栎、檞栎,南部有天女木兰。
  
  二、过度开发带来的问题
  
  清朝初年,因朝廷视满州为其发祥地,实行封禁制度,东北林区基本没有开发。清末以来,由于近代林业产业的兴起,日俄等列强对东北森林资源的大规模掠夺性开发,再加上解放后的采育失调,使东北的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枯竭、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减少等方面。
  
  1.森林资源面临枯竭
  由于近百年来的掠夺性采伐,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遭到极大破坏,森林面积、木材蓄积量和森林质量都出现消损和下降的趋势。原始林绝对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除过量采伐之外,另一主要原因就是采伐方式的不合理、不科学,采伐没有充分考虑到后续的更新问题。不分树龄全部伐掉,在东北林区始终是一种主要的采伐方式,不仅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还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据统计,1929年东北森林面积为3 646万公顷,木材蓄积量为42亿米3。但在掠夺性开发下,1942年东北地区森林面积已经减少到3 047万公顷,木材蓄积量减少到37亿米
  3。解放后这种趋势并没有得到缓解,仅1976—1986年,东北林区森林面积就减少85.1万公顷。根据1988年的资源普查结果与开发前的资源调查资料比较,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大兴安岭林区,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由开发初期的639万公顷减少到538万公顷,减少15.8%;小兴安岭林区由于超采过度,森林面积锐减。山地和丘陵森林过伐面积大,采育失调,红松等可采资源日趋枯竭;在吉林省长白山林区,由于集中过量采伐,每年的森林消耗量大于生长量200万米3以上,森林面积、蓄积量、覆盖率均在减少。
  
  2.水土流失加剧
  森林植被通过对降水的截流、调节地面径流、固结土体和改良土壤性状来阻缓水土流失。据试验,1kg枯枝落叶层可吸水2~5kg。10°坡地上枯枝落叶层覆盖的地表,径流量仅为裸露地的1/30。森林植被是水土保持的前提,森林破坏的直接后果就是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大、小兴安岭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虽然与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坡陡土薄、土壤抗蚀能力低和有冻土存在等自然因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人为破坏因素起着显著的促进和加速作用。据统计,东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15.7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9.7%。由于水土流失,地表径流携带着大量泥沙流入江河,造成河道淤积、河道断面缩小、河床抬高,降低了行洪能力。大量泥沙淤积于水库、塘坝,降低了蓄水工程的调洪蓄水能力和综合效益。
  
  3.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对区域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森林的大规模破坏,使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近百年来,东北林区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功能大为衰退,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据历史记载,1852—1874年,当时东北林木葱郁,覆盖率在70%以上,旱涝频率为12%,基本未发生大旱。近150年内全区旱灾增加3倍。原先生态环境较好的大兴安岭林区,近年来也常受灾害性大风或严重的水灾、旱灾威胁。原始森林遭受大面积破坏之后,原来的天然针叶林或以针叶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逐渐演替为次生阔叶林,蓄积量减少,生长量降低,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如珍贵的红松即将濒于绝迹,水曲柳、黄菠萝逐渐稀少,“东北三宝”之一的野山参已是罕见。由于森林破坏,鸟兽栖息环境改变,以森林为主体的野生动物分布区日益缩小,稀有动物更是失去栖息场所,野生的东北虎、梅花鹿、黑熊、紫貂等已不多见。
  
  三、森林的综合开发与保护
  
  针对东北林区的现状,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已成为林区的首要任务。林区不仅是木材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绿色屏障,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效益。东北林业生产应从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方向,实行保护、恢复、发展并重的方针,既充分发挥本区森林生态系统对全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又不断提高林地的经济产值,持久发挥全国林业基地的作用。为实现东北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三个方面具体措施。
  
  1.坚持合理采伐,积极营造人工林
  对木材的采伐应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按采伐量不能超过生产量的原则,严格控制采伐量。对过度采伐林区应坚持只育不采,使其休养生息。1998年我国特大洪水灾害发生后,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实施,国家对东北林区实施了限额采伐,森林的年采伐量得到有效控制。从长远看,营造人工林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利用,是林业生产的根本。在树种选择上,应以落叶松和杨树等速生丰产树为主,这两种人工速生丰产林的单位面积生长量是东北林区平均生长量的5倍左右。从生态角度看,人工造林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保护农牧业生产。东北的西北部地区林木稀少,营造防护林带已取得一定成绩。在营林过程中,要注意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珍贵树种红松自然生长100~200年,才能达到20~30m高,而人工更新可以缩短其生长期。
  
  2.依托森林优势,发展多种经营
  近年来,东北林区充分依托森林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森林旅游业。东北林区不仅有丰富的木材资源,而且在森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一是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加大对现有森林旅游景观的整合,形成森林旅游文化特色,不断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努力增加经济收入,逐步发展壮大森林旅游业;二是利用“东北三宝”的知名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管理及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形成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林副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综合利用率,增加林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减轻生态建设压力;四是培育林业后续产业开发,重视引导农民开展林药、林草、林特等林下高效复合经营,发展森林野生食品采集业,使森林发挥最大效能。
  
  3.加强林区管理与保护
  东北林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是大兴安岭自然生态环境、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原生与次生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管理层面,首先要不断完善和建立森林管理法规,做到依法护林;其次要积极开展林政执法检查和林区综合治理工作,强化管理措施,坚决制止毁林开荒、滥砍乱伐等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第三,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努力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第四,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强林业病虫害监测。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提高预防和消灭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在保护方面,一要认真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视集体林的管护,通过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措施,进一步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林资源;二要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升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切实保护好林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盱眙中学(21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