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2011-12-29张俊荣

地理教育 2011年9期

  甘肃省正宁县第一中学张俊荣教师回答:
  地理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和学生学习的亲身体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怎样,最重要的是全体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动”的程度如何,是有效的“动”,还是无效或低效的“动”、被动的“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1.课前预习,在“问”中学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即学生利用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进行有目的的自主学习,形成初步的认知框架,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新课程教学中,课前预习将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没有预习,难免会使学生在集体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活动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更重要的是为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做好准备,如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尝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做好预习。预习任务的安排和布置最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在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适时适量,以便于让学生有思考地阅读新内容,有目的地查阅、搜集、整理信息,为课堂上的集体活动做好准备。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有备而来,在课堂活动中必然能说、愿意说、兴致勃勃地说;会自信地、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交流、探究、展示等活动中,课堂易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和谐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角色扮演,在“趣”中学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课堂讨论,即在教师创设的特定的问题情景下师生一起进入角色的课堂讨论。一般情况下,它要求学生课前有预习、有知识准备,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习需要而选择。如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1中38页“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内容,主要由案例和活动课组成,内容庞杂,知识点多,学生难以掌握。这节课适宜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各种气候类型,介绍各种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及分布地区、特点和原因。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课堂上展示交流,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在扮演中热情洋溢或幽默风趣或热情高涨。这样的扮演活动,可以将抽象的图文内容直观化,形象逼真、通俗易懂,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参与体验、感悟领会,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看图说话,在“思”中学
  
  看图说话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有效措施。高中地理新教材根据地理学科特点设置了案例、活动内容,增加了图幅,这一变化十分有利于在教学中开展“看图说话”活动。如学习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1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可充分利用“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图”进行教学,除教材列举的读图思考外,可增加从春分日至夏至日、夏至日至秋分日、秋分日至冬至日、冬至日至第二年春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有助于学习进一步深入。“看图说话”实质是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开展思维想象。其形式可以采取教师指图设问,“就图想图”;也可以是同桌间、小组中的互问互答;或者让学生走上讲台按图讲解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因教学内容而宜。通过有意识地进行“看图说话”活动,不仅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主动参与问与答、讨论与交流,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交流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4.动手操作,在“做”中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都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方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既可以发现地理规律,获取新知,也能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合理组织、调控,让学生逐渐进入兴奋状态,使课堂教学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高潮,从而使学生的身心状态沉浸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如学习“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时,可设计两物体分别位于北半球和南半球:都自低纬向高纬运动,偏向何方;都自高纬向低纬运动,偏向何方;都自东向西运动,偏向何方;都自西向东运动,偏向何方。每个学生通过简单画图,不仅可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的习惯,也能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教会学生探求新知的本领。
  
  5.小组合作,在“辩”中学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如学习高中新课程必修2中“人口的合理容量”时,可组织辩题为“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进行辩论。这样的讨论交流,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分享成功喜悦体验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积极思维、互帮互学,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