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从实验中体会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011-12-29王建梅
地理教育 2011年9期
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实验手段,高度浓缩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知识、原理的过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或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为掌握其它知识打下基础。地理实验教学是指师生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模拟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制成模型,通过操作和观察,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成因和原理的教学方式。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
1.形成地理观察能力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许多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最初是出于好奇,但这种出于好奇的兴趣是不稳定的,随时可能产生变化,地理课应该引导学生将好奇的观察提高到有目地的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对实验中的各环节、实验要素进行仔细观察,还要从它们的细微变化或特点中发现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判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在已学知识基础上概括出自然事物的主要特征与联系。不难看出,通过自然景观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结构(颗粒粗细、层理构造等)、整理信息、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得出结论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地理事物,推测地理事物等能力。
2.培养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家苏赫曼认为:“实验能够提供探索的途径,实验可以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导理论的能力。”地理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在实验设计、操作步骤、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分析研究资料、得出结论等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学生在设计“水土流失”实验过程中,通过如何设计该实验、如何操作、如何观察等过程强化了科学研究方法。
3.获取和验证地理知识
古老的教育谚语说:“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了,我记住了;参与了,我理解了”。地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传授——接受——复现模式,针对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为什么”的原理性地理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实验验证、观察或探究来学习。例如,在讲授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运动方向时让学生做密度流实验,用地理实验验证地理演变、地理现象成因等,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及探究精神。
4.发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知行合一”,教学应让“教、学、做”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功能。地理实验教学强调知识亲自体验、实践,它克服传统照本宣科教学,改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验证过程,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准备器材、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拨的求知精神。同时,开展地理实验需要同学团队合作一起完成,这就要求组内各成员之间应密切协作、合理分工,安排好每一位同学的任务,进行有效有序的合作,这些都是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
二、地理必修Ⅰ实验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Ⅰ(人教版)部分以自然地理为主,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地理教学中,应广泛挖掘身边的地理事例,通过地理模拟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做到地理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操作结合,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要求。为此,笔者整合必修Ⅰ教学中可开展的实验项目及操作步骤资料,为广大地理教师在必修Ⅰ教学中提供参考(见表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