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011-12-29杨通智沙海
地理教育 2011年10期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和主要途径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
发展低碳经济,最先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而提出的,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相对于传统经济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其具体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即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以遏制全球变暖趋势。
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能源可持续供给。能源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根据经济学家的普遍估计,石油、天然气维持不到半个世纪,煤炭也只能维持1~2个世纪。不管以哪一种常规能源结构为主,人类都将面临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可以为在常规能源全面枯竭之前实现新能源的普及和利用赢得更多缓冲时间,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给。
降低资源消耗,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以此为契机,推动全社会实现清洁生产,降低资源消耗,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获得社会的更大进步。目的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寻求一种理性的动态平衡,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
发展低碳技术。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开发低碳能源,提高低碳能源的使用比重,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传统节能技术的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达到低碳排放。
发展低碳产业。调整经济结构,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以新兴工业为代表的低碳产业,降低能耗,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即积极倡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在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源资源,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要戒除以高耗能为代表的“便利消费”,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和资源。戒除高耗能的“便利消费”方式,能减少人们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加强低碳管理。加强低碳管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明确的发展目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管理,以确保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二是在对社会经济各领域的管理中,降低各项管理成本,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支出,以实现低碳排放的管理目标。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2004年《各国矿产储量潜在总值》估算,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为16.5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矿产储量潜在总值为1.51万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排世界第53位。而且随着人口增长和对资源的不断开发,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资源生态质量仍将继续下降和恶化。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人均耕地、人均林地、人均草地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等指标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势在必行。
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
长期以来,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部分地区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较为突出,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使生态破坏的范围扩大,程度加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最终会导致生态环境整体功能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也因此导致我国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3.资源严重短缺,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我国是世界上矿种齐全、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现和开发了一大批矿床,形成了比较强大的矿业体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许多矿产资源的消费增速接近或超过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到目前为止,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主要大宗矿产中,石油、天然气、铝、铁、铜、黄金、镍等无法满足国内需求。预计到2020年,我国短缺的矿产资源将增至39种,供需矛盾十分严峻。未来几十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成为世界重要矿产资源消费大国的趋势不可阻挡,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将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由于某些重要资源将长期依赖进口,增加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安全。
4.发展低碳经济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发展低碳经济在国际上已演变为一个环境、经济和政治外交的大拼盘。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推进发展低碳经济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制定,其目的就是要在未来国际经济社会发展中抢占话语权、分配排放权,并为本国争夺更多的经济发展环境容量空间。当前,一切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方向,更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新支柱之一。从更深层次讲,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的第四次浪潮,即低碳浪潮,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它将有利于我国占据世界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三、发展低碳经济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现实意义
1.有利于确保我国资源安全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由于人口数量过多,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以及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着资源的相对短缺。同时,因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及环境破坏严重,加剧了我国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供需矛盾。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大力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推行社会清洁发展,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经济社会发展成本,将有力缓解我国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供需矛盾,从而有利于确保我国资源安全。
2.有利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众所周知,全球变暖使我国气候及自然环境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并已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领域。首先,西北山地冰川面积将因气候变暖而减少,从而导致高山、高原湖泊因冰川缩小、融水减少而萎缩,尤其是青藏高原湖区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最为突出。其次,气候变暖会导致我国农业病虫害范围北移,面积扩大,形势严重。而水稻、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可能由于持续变暖而加快生长,缩短生长期,从而产生不利影响。再次,气候变暖还导致我国极端气候和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如暖冬、大旱、夏季的暴雨洪涝等,使我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出现波动,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此外,气候变暖还导致蒸发加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使我国人居环境质量受到影响。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遏制或缓解全球变暖,将有利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
在国际上,如前所述,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发展低碳经济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制定,并为本国争夺更多的经济发展环境容量空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约束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将受到严格限制,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减排指标的确定和分解实际上是在争夺排放权这一发展空间。就国内而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国民对环境问题反应强烈。再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加之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能源结构条件,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将有利于提升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
4.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即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和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与生活质量,并由此获得社会的更大进步。就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经济社会发展成本,不仅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的瓶颈性约束,而且将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